清明節期間,北京各大商場停車場爆滿、客流明顯增加,這不禁讓有的媒體感嘆“報復性消費已來”。但與此同時,各大平臺調查顯示,多數網友選擇了“不會報復性消費”,甚至悄然轉變了生活方式,從“囤貨”轉向“清倉”,從追隨潮流轉向“極簡”。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人們的消費觀帶來新的變化。“疫情之后,你會理性消費還是報復性消費”的討論成為各大社群平臺的熱門話題。
  多數網友選擇“不會報復性消費”
  所謂“報復性消費”是指在某個特殊時期或場合限制了人們的消費需求,一旦開禁之后放開欲望進行瘋狂消費的行為。疫情期間,一些行業和企業經營遇到困難,個人收入受到影響,無法保持此前的消費水準。同時,并不具備足夠生活經驗的年輕人,突然意識到了生活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需要具備抗風險的能力。
  因此,在面對疫情后是否會報復性消費的問題時,不少人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例如,近日新快報在微博發起的一項1799人參與的調查中,選擇“會,有錢任性憋太久了”選項的只有123人,只占不足7%,選擇“不會”和“想,但首先得有報復性收入的人”共計1412人,占78%,其余則為“和平常一樣”。和其他媒體平臺,包括電商報、C科技等作出的相關調查中,選擇“不會”的人數均為選擇“會”的人數的6倍左右。
  360趨勢顯示,進入2月后,“報復性消費”一詞的關注度有明顯的波動上升,在3月初呈現最高峰。近期,在中經未來組織的“疫情后消費意愿”調查中,近千人給出答案:線上購物很方便,但多數受訪者依然懷念 “菜場煙火”與“商場繁華”;比起吃喝長胖,更多人想在疫情后強身健體,抗擊病毒;相較“報復性消費”和“全世界走遍”,努力掙錢存錢才是“王道”。
  價值觀悄然變化
  重新思考理性消費
  疫情期間,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新華網報道,這次疫情,凸顯了人的誠實、善良、正直、愛心、勇敢等人性光輝,人們發自內心地崇敬那些不怕犧牲、舍小我為大家的醫護人員、警察、農民、工人,以及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的戰斗者、志愿者、捐贈者。他們無欲無求、默默無聞所做的一切,促使人們的關注焦點從權力、財富、名氣轉向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未來,是繼續為奢侈品、潮流買單,還是從自身實際出發,理性消費?不少年輕人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財觀和消費觀。
  聚集當下熱門討論話題的社交平臺豆瓣,一直是當代年輕人反思生活與欲望的陣地。今年疫情以來,豆瓣上大量有關生活的討論都聚集在“消費反思”上,相關話題熱度明顯提升。圍繞“消費降級”“極簡生活”“攢錢”等關鍵字的豆瓣小組成員數量暴增。同時,在#哪些消費行為讓你覺得自己受到了明明白白的欺騙#、#一百天不買衣服穿搭計劃#等一系列話題tag之下,年輕人開始分析如何更好創造性地發揮生活智慧,不被消費主義催生的欲望綁架。
  在這樣的氛圍下,《斷舍離》《我決定簡單的生活》等曾經在日本火爆一時的書籍再度被列入決心極簡生活的人們的書單,數年前的高分BBC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連同一些倡導極簡生活的vlog博主同時被提高了關注度。
  在相關話題討論中,計劃報廢、制造焦慮、消費文化,這些促使人們消費的“元兇”被一一拎出來“數落”。熱度最高的帖子是關于服飾、化妝品該如何降級,囤貨如何消耗;每天花費數十元消費的星巴克、奶茶可不可以通過自制飲品來替代;自己做飯來遠離外賣等等。
  分析認為理性經濟人
  將謹慎安排支出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印證了人們消費行為的變化。3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今年1-2月中國經濟主要數據。規模及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1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而CPI同比增長5.3%。
  1-2月主要經濟指標出現了下跌,其實并不意外。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中國各地迅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使得大多數行業處于暫時性停擺狀態。在重大疫情面前,能夠保障14億人基本生活,守住這樣的成績,已是難能可貴。
  分析認為,不排除少數經濟能力較強的群體,會在疫情解禁后進行報復性消費。但整體而言,報復性消費狂潮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最關鍵的原因是,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大多數人會謹慎安排自己的消費支出,選擇為未來多存儲資金,而不是報復性消費。 (文/記者 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