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人民銀行接到群眾投訴,反映個別商戶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為由拒收現金。對此,央行表示,疫情防控期間,為減少人員接觸,可優先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但請各商家尊重消費者多元化支付方式選擇,做好服務與溝通,避免出現拒收現金情形。

  “疫情當前,大家小心謹慎做好防范,盡量降低感染病毒風險,這本無可厚非。”專家表示,可是即便如此,商家也不應完全拒絕現金支付,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影響了人民幣的正常流通,畢竟人民幣無障礙流通是有法律支撐的。再者,雖然手機支付方便快捷,但現在還有一部分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消費者,如果商家拒收現金,老年人可能面臨支付困難。

  事實上,疫情防控期間,央行已采取加大原封新券投放力度、組織金融機構對回籠現金作殺菌處理等多項措施,保障公眾安全、干凈用現。比如,為保障新鈔供應,1月17日以前央行向全國安排調撥近6000億元新鈔,春節前緊急向武漢投放了40億元的新鈔,提高了銀行網點工作人員和辦理現金業務群眾的安全感。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表示,已暫停了現金跨省調撥,以及部分疫情嚴重地區的省內調撥。同時,要求商業銀行的現金業務按照收支兩條線運行,對外付出現金盡可能以新鈔為主,回籠現金時對醫院、農貿市場等渠道回籠的現金采取特殊處理并單獨封存方式,消毒后交存人民銀行,不得對外支付。

  為確保老百姓使用現金的安全和衛生,央行還印發了《關于加強疫情防控期間現金使用安全的指導意見》,提出對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回籠現金,采取紫外線或者高溫等消毒,存放14天以上再投放市場;對于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現金消毒以后,要求存放7天以上再投放市場。

  如今,移動支付成為消費者重要的支付方式,商家也希望消費者采用移動支付方式,因為移動支付可以提高效率,避免找零和接觸,堵塞假錢漏洞等。對此,央行表示,一貫鼓勵現金、非現金等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諧發展。同時提醒,疫情防控期間,為減少人員接觸,可優先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現金支付工具;在現金傳遞過程中可能會有人員接觸,所以需要做好防護,養成使用現金后及時洗手等良好的用現習慣。

  據介紹,我國最近3年來移動支付筆數和金額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83.5%和39%,電子支付領域相對領先。最近各個地方還出現了一些新的事例,比如“不見面菜籃子”,老百姓在手機上下單支付,不出門就能買到新鮮實惠的肉蛋蔬果,解決了疫情防控期間人民生活的一大難題。

  范一飛表示,下一步還要采取一些措施,鼓勵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渠道全天候為客戶提供金融投資、生活繳費、網絡購物等多項服務。云閃付APP提供轉賬服務、0手續費信用卡還款、手機充值、公共繳費等各類在線支付業務,支持全國610家銀行余額查詢,近150家銀行信用卡賬單查詢服務。(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