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脫貧攻堅,瞄準目標再發力(全面小康,“三農”怎么干①)
核心閱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響,堅持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不動搖,集中力量攻克最后貧困堡壘,鞏固脫貧成果,確保穩定脫貧,如期讓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當前困難如何解?
“雙線作戰”精準施策,最大程度化解疫情影響
“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春雨淅瀝,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枧田村貧困戶戴六女照樣來到田間,她戴著口罩、披著雨具給菜園松土。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生產可不能耽誤!”枧田村第一書記李偉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區里發出《致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一封信》,動員大伙兒做好防疫的同時,上手短平快種養項目。駐村工作隊也利用村里的微信群開展農技培訓、指導。“誰遇到種養技術難題,只要在群里說一句,農技專家第一時間解答。”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疫情當前,貧困山區的鄉親們生產生活怎么樣?
疫情發生后,貧困地區干部群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戰“疫”又戰“貧”,這個春天別樣忙。
疫情給就業增收帶來了沖擊。不少貧困地區和勞務輸入地有效對接,有序組織本地扶貧企業復工復產,增設公益崗位,千方百計幫貧困群眾找飯碗、造飯碗。
在四川省蒼溪縣紫云工業園內的舒之恒鞋業扶貧車間里,12名貧困群眾、18名殘疾人忙著完成市場訂單,企業負責人郭安淑介紹:“我們復工后,優先保障這些貧困戶、殘疾人做工,這樣能夠把疫情對他們收入影響降到最低。”如今在蒼溪,停工的扶貧產業園、停建的扶貧工程陸續復工建設,不少貧困戶就近找到了飯碗。
除了就地想辦法,蒼溪縣還主動與扶貧協作的浙江省三門縣、嘉善縣和廣東等用工輸入地積極對接。2月22日,縣里組織的第十批次、305名蒼溪籍務工人員統一乘坐政府組織的15輛包車,前往嘉善縣務工,截至目前專車累計幫助1200多名農民工返崗就業。
蒼溪縣還整合資源,在貧困村統一開發3個以上農村保潔、養老護理、森林防火、道路維護等公益性崗位,安置無法離鄉、就業難的貧困勞動者上崗,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就業。
疫情給一些農產品銷售帶來困難。各地各部門強化產銷對接,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開展消費扶貧,最大限度防止農產品積壓。
“謝書記,我家地里的蔬菜再賣不出去,馬上就會爛掉了。”一大早,贛縣區茅店鎮洋塘村第一書記謝應梁就接到貧困戶黃德禮的求救電話。
“我馬上幫你聯系,看看哪個企業需要。”謝應梁說,不少復工企業食堂正愁買不到蔬菜,不一會兒,就聯系好了3家,帶上駐村工作隊員直奔黃德禮家,幫忙采摘拉運蔬菜。
贛縣區委書記胡曉平介紹,為緩解貧困戶農副產品銷售難,當地組織社會各界“以購代捐”“以買代幫”,做好產銷對接,幫助滯銷農產品進商超社區、企事業單位。截至2月21日,已幫助460多戶貧困戶解決“賣難”問題。
硬任務如何完成?
使出非常之力,掛牌督戰促攻堅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時不我待,如何如期完成剩余脫貧任務?
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還剩下4.43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不輕。“我們決不能因為疫情產生緩一緩、等一等的思想,堅持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不動搖,采取非常之計,拿出非常之舉,使出非常之力,堅決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州委書記納云德表示。
易地扶貧搬遷是怒江脫貧最艱難的堡壘。目前貧困戶搬遷入住接近尾聲,如何為貧困戶找飯碗成了工作重點。
對癥下藥解難題,怒江組建了若干“背包工作隊”,隊員們戴著口罩、身著迷彩、肩背背包,翻山越嶺,他們用腳下的泥、衣上的灰、身上的汗、心中的情,換來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1月16日返鄉后,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兔峨鄉花坪村貧困戶余冉朵就一直著急上火,甚至將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起程”,盼著能早點回珠海復工。
打電話、找信息,兔峨鄉“背包工作隊”隊長楊子昌積極與對口幫扶的勞務輸入地珠海聯系,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包車護送打工者復工。截至2月15日,全鄉有265人報名復工。
“感謝政府,大后天包車送我們去珠海復工。”2月16日,余冉朵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今年脫貧,沒問題!”即將啟程的余冉朵說話很有底氣:“政府給我們一家四口全找了活干,我和弟弟在包裝廠上班,父親當清潔工,母親在面包廠上班,全家一個月收入1萬多元。”
“怒江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我們將付出更大的努力,堅決打贏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納云德說,怒江1/3的機關干部駐村幫扶,從2月20日起全州開展了“百日殲滅行動”,對標脫貧標準,掛牌督戰,爭取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剩余脫貧任務。
“疫情沖擊增加了工作難度,我們要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精細的工作,如期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甘肅省隴南市扶貧辦主任王文全說,下一步要堅決落實掛牌督戰,按照“全覆蓋、無死角、查問題、抓整改”的要求,如期完成3個深度貧困縣摘帽、剩余3.69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脫貧成果如何鞏固?
建立長效機制,提升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
一連幾天,李加富都是早早起床,戴上口罩,背著天麻種子上山。李加富是四川省旺蒼縣水磨鄉廣福村村民,如今靠著技術培訓,成了產業帶頭人。“只要齊心把天麻種好,鄉親們脫貧奔小康沒得問題!”他說,靠著“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村里還建成了中藥材園區,覆蓋全村95%的農戶,建成集種植、精深加工、電商銷售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扶貧產業的基礎還待進一步夯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認為,要盡快解決好農產品銷售難題,更好推動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大型超市和電商平臺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也要改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實現錯峰銷售,引進深加工技術和企業,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扶貧產業要為貧困群眾增收脫貧、逐步致富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撐。”農業農村部國家首席獸醫師(官)李金祥認為,要在提升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再加力,推動貧困地區主導產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加快構建以資源為依托、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核心的產業體系。要將扶貧資金更多用于產業扶貧,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在強化產業支撐保障上求突破。
建立健全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建議,對現有的扶貧政策進行梳理,進一步強化有利于穩定脫貧的政策措施,包括健康扶貧、技能培訓、“志智”雙扶等。
在隴南市武都區漫山遍野的花椒地里,一棵棵修剪好枝條的花椒樹根部涂上了保護劑,一行行套種辣椒的地膜已經鋪好。“有辣椒種植訂單,今年花椒地里咱也套種上了辣椒,一畝地能增收1000多元。”訂單生產給農民吃下了“定心丸”,武都區越來越多的花椒地開始嘗試“雙椒”套種新種法。
“穩定脫貧要健全益貧帶貧機制。”汪三貴認為,支持帶貧效果好的新型主體做大做強,大力推廣訂單生產、就地務工、股份合作等帶貧模式,推動貧困戶與帶貧主體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關系,在參與市場競爭中提升發展能力,分享更多產業發展收益。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則要建立更完善的兜底保障政策,確保他們穩定脫貧,逐步改善生活狀況。
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防止返貧是提高脫貧質量的關鍵。”王文全認為,一方面,提升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夯實兜底保障,從源頭上鏟除返貧和新發生貧困的土壤。另一方面,對已脫貧人口開展全面排查;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及時發現返貧與新發生貧困,及時精準幫扶,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本報記者 顧仲陽 常 欽)
《人民日報》( 2020年02月28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