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 馬文靜)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續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服務民生的重要手段,金融服務如何更有“溫度”?在19日舉行的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天津銀保監局副局長肖華榮介紹了天津市提升居民金融服務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的具體舉措。
小微企業是創業富民、解決就業、改善民生的主力軍。在提升小微企業貸款可得性方面,肖華榮介紹,天津銀保監局開展“百行進萬企”工作,讓銀行變“坐商”為“行商”,主動上門服務企業;通過深化“銀稅互動”,完善銀稅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以稅促信、以信申貸”,打造小微企業的融資“快車道”。截至三季度末,天津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戶數49.3萬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135.9億元,實現了“兩增”目標。
在減輕小微企業融資負擔方面,肖華榮介紹,天津銀保監局通過開展銀行違規收費專項治理,清理不必要的“通道”“過橋”環節、進一步縮短企業融資鏈條;通過窗口指導,鼓勵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減少抵押擔保、完善續貸服務,進一步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通過通報提示,鼓勵銀行按照“保本微利”原則進行貸款定價,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2019年,天津市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實現了逐季下降。其中,大型銀行平均貸款利率降至4.68%,較上年下降0.61個百分點。
此外,按照打造天津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的要求,天津銀保監局引領銀行保險機構實施“科技+創新+轉型”戰略規劃。一是積極探索開發普惠金融產品,助推全轄機構普惠型涉農貸款快速增長。截至三季度末,全轄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141.3億元,較年初增長17.3%。二是持續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水稻和生豬等全市主要農產品承保覆蓋率已達90%左右,保險險種從能繁母豬、玉米,逐步擴大到包括奶牛、棉花等19個險種,實現了保額不斷提升。
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一民生難點問題,天津銀保監局指導相關保險機構不斷深化天津市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承辦服務,推動天津市有關部門將醫療救助對象的大病保險起付標準由2萬元降低至1.5萬元,最高支付標準由30萬元提高至35萬元,提高了困難群眾的保障水平,讓百姓“大病醫療不差錢”。自開辦以來,大病保險已累計賠付近11億元。今年前三季度,保險業累計為天津經濟民生承擔風險保障38.4萬億元,賠款和給付支出117.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