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了《中國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發展研究報告(2019)》,報告認為我國初步建立起電子商務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樣本”,而阿里巴巴等主流平臺技術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完善規則體系實現了平臺經濟秩序和管理秩序的高效運轉。
剛剛過去一個月多的“雙十一”購物節活動當天,僅“天貓”平臺買賣成交額就達到2684億元,連續10年實現成交額突破式增長。電子商務已成為我國極具潛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當代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通過對阿里巴巴等主流電商平臺的分析研究,報告指出,基于現行的法律法規,國內主流電子商務平臺均制定并發展了一套完整的平臺規則體系。平臺內經營主體依據各方達成的契約和規則充分自治,平臺管理者通過信用評價體系、違規處罰體系、技術數據應用等方式實現平臺有效調控和管理,實現平臺經濟秩序和管理秩序的高效運轉。
報告認為,多元共治是當前電子商務知識產權治理模式的變革方向,也是治理亮點。政企合作方面,長三角和泛珠三角13省(區、市)也已建立線索通報、證據移轉、案件協查、聯合辦案以及檢驗鑒定結果互認等制度,并依托電商平臺的數據技術共同打擊侵權假冒違法行為。平臺及權利人合作方面,阿里巴巴發起成立了全球首個電商+權利人共建體系——阿里打假聯盟(AACA),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效能。該公司還創設了大眾評審機制,號召廣大網民廣泛參與,目前參與其中的阿里會員將近500萬人,累計完成超1億次糾紛判定。“這是一種極具創新性社會治理模式的嘗試。”
國家知識產權局報告指出,中國電子商務平臺均不斷在打假防假技術研發和應用上加大投入。2018年,阿里巴巴開創性地將語義情感分析、商家全景視圖、直播防控體系等新技術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
記者注意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也強調,要加強專業技術支撐,加強科技研發,通過源頭追溯、實時監測、在線識別等技術手段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日前,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互聯網時代中國這樣打假》的文章,面向全球近百國家推廣中國科技打假經驗。報道稱,“阿里知產保護科技大腦”是阿里近20年間積累的海量線上線下打假特征庫、打假經驗聚合而成的算法技術系統,效率等同于5萬人同時工作,可毫秒級的發現上萬顆圓球中混進了一顆有細微黑點的圓球。
過去3年,阿里已使用這套技術協助全國31個省份、227個區縣的執法機關抓獲制售假嫌疑人4439人,搗毀制售假窩點4289個。今年,它打破“世界計算機視覺挑戰賽”紀錄,在和亞馬遜、IBM、英特爾的同臺競技中獲得國際計算機學會“最佳應用論文獎”,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視頻類人工智能評測中奪冠。
報告強調,社會各界應在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加強合作與對話,依托日新月異的技術手段、齊心協力的共同治理和日臻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與規則體系,為全球共治提供新方案,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