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為己亥年春節前最后一周,且春節前公開市場無央行流動性工具到期,經過此前央行的降準和公開市場操作,銀行間市場資金供應較為充裕,也基本滿足了跨年流動性需求,資金平穩跨年無憂
在連續7個交易日暫停逆回購操作后,為了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1月30日、31日,中國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分別開展了500億元逆回購操作,期限均為14天,中標利率2.7%。鑒于兩日均無逆回購到期,央行累計實現凈投放1000億元。
市場人士表示,本周為春節前最后一周,且春節前公開市場無央行流動性工具到期,經過此前央行的降準和公開市場操作,銀行間市場資金供應較為充裕,也基本滿足了跨年流動性需求。
春節前后資金需求量大增
每年春節前后,居民部門對現金需求量明顯增大,同時疊加繳準、繳稅等季節性因素,流動性平穩“過節”并非易事。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影響春節前流動性的因素主要有繳稅、繳存款準備金、銀行信貸投放、地方債發行加速、貨幣政策工具到期、節前現金需求等。“不同的時間點,對流動性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他說。
1月份以來,盡管央行首次降準落地,但由于處于稅期高峰,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下行較快,貨幣市場資金還是出現了時點性緊張。為此,央行持續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以投放短期流動性。“央行通過逆回購操作,利用普通期限搭配的組合來削峰填谷,保持了市場流動性穩定。”溫彬說。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地方債發行額度提前至年初下達,地方債發行已經啟動,業內人士預計,一季度地方債發行規模將顯著增加。由于地方債發行實際上也會導致基礎貨幣回籠(由超儲變為財政存款),因此會對春節前流動性帶來不利影響。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認為,本次降準資金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跨年資金面狀況,但今年一季度流動性的擾動因素還集中于地方政府債券的供給壓力以及財政支出壓力等。“不排除后續其他操作出臺的可能。”明明說。
跨年流動性無須擔憂
針對歲末年初這一企業和居民資金需求的高峰期,央行已經給市場派發了一系列“紅包”,呵護市場流動性。
從貨幣市場情況看,流動性已趨平穩。1月30日,500億元14天逆回購開展過后,14天資金利率上行幅度趨緩,從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來看,14天Shibor上行幅度由10個基點收窄至1.5個基點。從存款類機構質押式回購利率來看,DR007加權平均利率小幅回調2.4個基點,DR014加權平均利率較上一個交易日下行0.39個基點,表明跨節資金利率已有所穩定。
1月下旬以來,央行在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中多次提及“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合理充裕水平”,并在1月25日、28日、29日3次公告中均提到“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較高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央行對春節前流動性的信心。
公告顯示,1月25日,央行開展了2018年度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此次動態考核凈釋放長期資金約2500億元,再加上1月4日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置換中期借貸便利后凈釋放的長期資金3000多億元,以及1月23日開展的2575億元定向中期借貸便利操作,上述3項措施共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億元。
“降準和公開市場操作滿足了市場資金需求。”專家表示,央行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節奏,加強前瞻性預調微調,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這一方面展現了央行堅持“細水長流”,避免“大水漫灌”的政策意圖,另一方面也與春節前現金投放的節奏相適應。
有分析認為,1月30日、31日14天期逆回購的投放,恰好跨過春節假期,再次釋放出央行提前布局跨年資金面、維穩春節流動性的信號。在降準和公開市場操作的組合搭配下,今年春節資金面將平穩度過。
貨幣政策保持松緊適度
“未來,資金面總體來說相對比較寬裕,從銀行間利率持續的下跌就能反映出來,也符合當前的穩健貨幣政策。”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認為,但也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中美貿易摩擦還處在談判階段,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央行在監控流動性方面,還是應該保持持續、謹慎、穩妥的思路。
在溫彬看來,盡管未來稅期因素或有所減輕,但考慮到其他因素影響,央行大概率仍將繼續通過多種手段和工具組合提供必要流動性支持。“從中長期來看,存在降準的可能和空間。這主要是基于兩方面考量,一是若貿易順差進一步收窄,外匯占款持續收縮,將促使基礎貨幣加大投放;二是中期借貸便利需要通過降準來置換,進一步優化流動性結構。”
“2019年存準率仍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但幅度和頻率會小于2018年。”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年宏觀經濟金融展望報告》顯示,一是經濟仍有下行壓力,需要金融加大力度給予支持,尤其是在非信貸融資推進存在一定瓶頸的情況下,信貸適度加快投放步伐可能性較大,這就需要銀行負債端保持良好的狀態;二是外匯占款可能處在較低水平,需要通過下調存準率增加市場流動性,但為了避免“大水漫灌”,存準率不可能持續大幅下調。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認為,未來央行可能繼續運用各種工具引導流動性的流向配置和期限配置等,并將常規政策工具與結構性流動性管理工具相組合。流動性管理工具更加靈活,監管彈性將進一步增強。(記者 姚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