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9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食鹽是百姓餐桌上每天必不可少的調味料,食鹽中碘含量是否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然而,有不法經營者無視非碘鹽的危害,非法生產或者銷售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食鹽,而且時間長,產量大,銷售范圍廣。
為了打擊這種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維護公共利益,10月26日,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就彭某勝等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鹽產品,分別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四宗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提出判令被告承擔共計148萬多元的賠償金,在省級以上新聞媒體上向消費者公開賠禮道歉等訴求。
此案由廣州市人民檢察院作為支持起訴單位,廣東省消委會民事公益訴訟律師團成員、廣東金輪律師事務所律師進行無償代理。目前,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件。
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北京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鋼,做客《天天315》周末會客廳,共同就相關話題做出分析解讀。
《天天315》節目之前報道過,前段時間,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就違法生產、銷售病豬、死豬,并對售賣的豬肉噴灑有毒有害液體進行保鮮等性質惡劣、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代表消費者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承擔賠償金1006.2萬元。
經濟之聲:這次違規生產銷售假鹽的事件,和上次廣東的病死豬肉的事件有哪些相關性呢?
胡鋼:“從相關性來說,上次的病、死豬和這次的食鹽都是涉及到眾多不特定消費者的一種重大消費安全事故。上次的案件是由廣東省相關檢查機關提議,由廣東省消費者協會提起的公益性訴訟,但這次他們相關各方的協作模式進一步深化。這次依然由廣東省消費者協會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公益性訴訟,但同時,廣東省檢察院進行了支持。因為現在刑事訴訟法以及民事訴訟等賦予了檢察機關支持相關公益訴訟的法定職責。同時,相關的律師事務所,作為廣東省消協的重要支撐單位,他們也專門提起了無償的代理活動。顯然,我個人認為,特別是今年以來,廣東省相關部門,包括消費者保護組織、人民檢察機關,包括律師事務所已經形成了一個‘消檢律’協作的廣東模式。‘消’即消費者保護組織,‘檢’是人民檢察機關,‘律’是律師事務所,包括司法行政機關。我認為,‘消檢律’協作的廣東模式值得在全國進行大力推廣,因為這樣才能更加及時充分地保護廣大費者的合法權益。”
根據有關醫學研究,長期食用非碘鹽,可能會導致人體的碘元素的缺乏,腸胃道的功能紊亂以及神經系統受損,引發碘缺乏病,嚴重的還會導致胚胎、嬰幼兒、兒童的腦發育不良,造成不可逆的智力損傷。
經過廣東省消委會的深入調查研究,認為:彭某勝等7名當事人,違反食鹽定點生產、專營專賣的規定,在沒有取得食鹽定點生產許可證的情況下,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原料生產食鹽且未進行加碘供應,并將違規生產的非碘鹽冒充碘鹽對外銷售。鄧某輝等8名當事人違規購入未加碘的食鹽,并冒充碘鹽對外銷售,致使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鹽產品最終流入市場,侵害了不特定多數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侵犯了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安全權。
經濟之聲:對這樣性質惡劣的行為,消協組織重拳出擊,提起了公益訴訟。公益訴訟需要符合什么樣的條件?
胡鋼:“從狹義理解,公益訴訟首先要有特定的主體,一般涉及到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案件,首先按照《民事訴訟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省級以上的消費者保護組織,有些地方叫消費者協會,有些地方叫做消費者委員會等,作為原告提起公益性訴訟。同時,對于某種比如涉及到的環境污染或者有嚴重危害的安全事件,特別是在有些法定的機關或者組織沒有依法提起公益性訴訟的前提下,人民檢察院可以直接提起公益性訴訟。因此,主體比較特殊,更多是省級以上的消協和人民檢察機關。
其次,針對的案件比較特殊,一般而言,涉及到重大環境污染的案件、重大食品安全的案件和涉及到更多不特定消費者的消費案。
前兩年最高人民法院專門出臺了司法解釋,對于公益性訴訟做了一些細致性的規定。其中更多的是禁止性的訴訟請求,比如消除妨礙、停止違法行為等,現在各地的消協實際也在不斷依照法律的規定,提起了損害賠償的公益性訴訟。顯然,這種訴訟請求涉及的案件、范圍都在不斷擴展。
另外,公益性訴訟最大的好處是,使處于弱勢的、分散的個體消費者,經過消協以及檢察機關這種整體性的公益訴訟,能夠系統化解決相關的消費糾紛。特別是引入懲罰性的、索賠的訴訟請求以后,使得相關違法經營者面對的法律責任更加充分一些。以往,比如違法經營者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比如罰款等,有時候數額有法律限制,而民事責任很多時候被忽略了。現在公益性訴訟不斷落地,相關的違法經營者也許不夠刑事責任,但它可能面臨懲罰性民事訴訟,這樣以來,整個違法成本會極大提高,從而對于整個消費市場的凈化將起到非常重大作用。”
經濟之聲:賠償性公益訴訟最終要讓不法分子支付高昂的賠償金,這個案子是148萬,它能不能像一把利劍,讓肆意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不法經營者見血見肉,真正的有痛感?
陳音江:“這種公益訴訟中,主張集體性的懲罰性賠償對消費者權益保護非常有益。因為現實當中,有很多案例,一是真正維權的人很少,二是,比如一袋鹽,本身要索賠的標的很少,但維權的成本會相當高,于是很多消費者不愿去主張自己的權利。而這種相關的違法行為對消費者產生的危害又十分廣泛和嚴重,那么由消協組織提起公益訴訟,要求懲罰性的賠償,對商家會起到一個很大的懲罰力度。不過,目前我們的消費公益訴訟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
今年3月8日,廣東省消委會已經提起全國第一宗賠償性公益訴訟,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被中消協稱作是落實李克強總理關于建立懲罰性巨額賠償制度要求的有益嘗試。但是,第一宗公益訴訟案在推進的過程中,也遇到很多難點,特別是公益訴訟的賠償依據、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的界線、賠償款的歸屬處置等現實問題。
經濟之聲:怎樣才能讓公益訴訟最大程度上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威懾潛在的不法經營者?
胡鋼:“廣東省消協連續提起的多起公益性訴訟,成效非常明顯,而且具有相當大的開創性示范作用,非常值得大力推廣。我們很多時候打官司,首先打的是證據,這次的公益性訴訟,實際上很大一部分作用是解決證據性問題,我可能不知道你后期到底賣給了誰,但我知道你已經賣出去了,而且有相關的證據證明違法經營者已經生產銷售給了最終的消費者,這個犯罪事實就已經確定。在前期,人民檢察機關或者公安機關已做了大量的偵查工作,大量刑事案件的證據得到了確認,而這種刑事案件的證據很多時候能夠比較容易地通過相關法定程序,轉化為民事訴訟中的有效證據。這種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的緊密配合,特別是公益訴訟的不斷深化,使整個模式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們可能針對的是一些有形的產品,比如食鹽,病、死豬肉這種食品,我相信未來范圍一定會擴大,如果相關的檢察機關、消費者保護組織等充分利用法律所賦予的,包括公益訴訟在內的各種消費維權手段,切實履行自己的法定職責,勇于擔當、有所作為,那么整個消費環境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