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湖南隆回縣寶匯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豬血丸子烤房內,飄來柴火烘熏的焦香。“一邊網上銷售,一邊線下生產,根本忙不過來。這些豬血丸子都已經‘名花有主’了,等熏烤好了,就得立馬發貨。”公司負責人陽凱波笑著說道。

據他介紹,公司光銷售豬血丸子,一年營業額就達近六百萬元。這只是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新經濟消費點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邵陽市藍印花布、向氏血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賦能邵陽市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并且來勢喜人。

當前,古城邵陽,正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紐帶,將傳統技藝轉化為現代生產力。從藍印花布的產業化突圍到豬血丸子的“舌尖經濟”,從花瑤挑花的時尚蛻變到鹵菜、血鴨的品牌崛起,邵陽非遺以“守正創新”為內核,書寫了一部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交融共生的振興史詩。

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邵陽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53項省級非遺項目、88項市級非遺項目,12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3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7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構筑起耀眼奪目的邵陽優秀傳統文化體系。

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所副所長譚高榮說:“邵陽非遺資源豐富,做好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同時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邵陽市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讓其賦能邵陽市經濟發展,成效可圈可點。

藍印花布正在激活鄉村造血功能(邵陽日報 供圖)

邵陽縣天子湖畔的藍印花布,承載著唐代“豆漿防染”技藝的基因,驚艷了時光,風華了歲月。如今實現了“非遺+旅游+研學”模式實現蝶變。而投資2.8億元的望江湖藍印花布特色小鎮,更是激活了鄉村造血功能,它集工坊、民宿、研學基地于一體,讓村民既能居家制作文創產品,又能參與旅游服務。藍印工坊通過“合作社+公司運營”模式,帶動千余戶村民人均年增收超萬元。更令人矚目的是,其產品已從傳統布料延伸至布鞋、公仔、茶具等文創領域,甚至登上國際展會。藍印花布,已成為湖湘文化輸出的一張名片,正向世界發出邀請:領略湖湘文化,就得感受藍印花布。

寶慶豬血丸子2010年被列入邵陽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是湖南省十大特產和湖南省十大名菜之一,在湖南省乃至全國都一直久負盛名,并擁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對邵陽人來說,豬血丸子是過年的味道,是團圓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是故鄉的味道,是愛的味道。

隆回的豬血丸子是寶慶豬血丸子的典型代表,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隆回豬血丸子以“非遺夜市”為突破口,傳承人邱建華將熏制技藝展演與故事講述結合,吸引游客現場體驗并觸發線上銷售熱潮。其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成為邵陽“非遺年貨”體系的拳頭產品。而武岡鹵菜則依托百年老湯秘方,通過標準化生產和連鎖經營,形成產值數億元的產業集群。向氏血鴨更以電商為翼,年銷量達百萬份,躋身“湖南十大名菜”。

花瑤挑花正在向新而生。

隆回花瑤挑花曾因傳承困境瀕臨消亡,如今通過“非遺+設計”煥發活力。傳承人劉映艷開發出融合傳統紋樣與現代剪裁的服飾系列,登上米蘭時裝周,單件售價超千元。隆回制定了專項扶持政策,推動挑花技藝進入職業院校課程,形成“設計—生產—銷售”全鏈條,成效顯著。

非遺為城市注入“靈魂經濟”

動聽的山歌唱起來,熱情的舞蹈跳起來,飄香的米酒端起來……這是去年國慶期間邵陽市各縣(市區)旅游景區的熱鬧場景。據統計,去年國慶假期間,邵陽市納入監測的16家旅游區累計接待游客144.96萬人次,同比增長23.46%;實現營業收入13909.13萬元,同比增長21.69%。

邵陽市民俗文化濃郁。在崀山風景名勝區,如詩如畫般的風景吸引了不少海內外游客,崀山景區特邀崀山峒歌非遺傳承人陳孝友在夫夷江上開展瑤家峒歌表演,還推出了跳竹竿舞、舜皇里不夜城歡樂節、“非遺打鐵花+非遺火壺”等活動;隆回縣虎形山鄉花瑤景區推出龍飛炭舞花瑤情的非遺項目暨花瑤風情展演,嗚哇山歌、梅山油龍、七江炭花舞等表演,讓游客沉浸體驗花瑤的浪漫與熱烈……

非遺挑花(邵陽日報 供圖)

目前,邵陽市以非遺為核心,正構建“全時空體驗”文旅生態:節慶IP引爆流量。今年春節期間,全市的非遺集市、龍獅表演、戲曲展演等民俗活動吸引游客570萬人次,拉動消費87.95億元,其中元宵非遺集市匯聚40個項目,市民可體驗灘頭年畫印制、油布傘繪畫,單日銷售額超百萬元;景區賦能新場景。崀山景區推出“非遺打卡贈臍橙”活動,綏寧花園閣濕地公園將“財神送福”表演融入自然景觀,實現非遺與生態的雙向賦能;夜間經濟新業態。武岡西直古街以非遺燈會、漢服巡游激活夜間消費,游客量同比增長40%,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收入激增。

非遺賦能經濟發展的未來路徑

構建“四級傳承人金字塔”,產品創新年輕化,數字化傳播破圈……這是邵陽市非遺賦能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邏輯。盡管成就顯著,但邵陽非遺仍面臨諸多挑戰:多數非遺項目缺乏傳承、多數非遺項目很難轉化為經濟收益以及多數非遺項目創新能力弱等等。

如何讓非遺更好地賦能經濟發展?

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許洪范認為,要在產業化布局與產業鏈完善上發力。他認為,非遺賦能經濟發展,需實現規模化效應,政府要制定非遺發展規劃,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產業基地,促進資源聚集與產業鏈延伸。

省政協委員傅小松提出“科技+文化”融合路徑,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為非遺注入新活力。同時,非遺傳承需進行創造性轉化,如邵陽職院與高校聯合成立輕工業設計研發中心,推動非遺產品的現代設計。

非遺賦能經濟發展,破局之路在哪?邵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楊琴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她分析認為,一是讓非遺進課堂。通過在大、中、小學校開設非遺特色課程、舉辦非遺講座和民俗活動、研學等方式,培養中、小學生對本土非遺的熱愛和認知,促進大學生熱愛地方非遺,從而激發更多的人加入非遺項目中來;二是用數字媒介融入非遺。通過數字化展示非遺產品,借助新媒體,如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將非遺故事講好,讓非遺產品“火起來”;三是政府加大對非遺的保護與發揚。設立專項基金,為傳承人提供生活補貼和創作資金,幫助他們消除后顧之憂。同時,建設非遺傳承基地和展示場館,為非遺項目提供展示、交流和銷售的平臺,提高非遺產品的附加值。

邵陽非遺賦能經濟發展,本質是一場文化自覺運動。當藍印花布從農家織機走向國際展臺,當豬血丸子從灶臺小吃變為網紅爆款,傳統技藝正以產業化的姿態重獲生命力。在這條路上,邵陽以非遺為支點,撬動的不僅是經濟振興,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復興。(袁進田)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