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春耕正當時。在湖南省武岡市灣頭橋鎮的田野間,轟鳴的旋耕機正翻起層層春泥,育秧大棚里嫩綠的秧苗破土而出。截至3月14日,全鎮雙季稻示范種植面積18000余畝,已播種面積4300畝,大田翻耕面積近萬畝,早稻種子、化肥儲備分別達44.83噸、610噸,137臺套農機蓄勢待發。今年春耕,良種、農機、智慧服務“三新”亮點頻現,一幅科技賦能農業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良種筑基:從“高產”到“優產”的跨越
在鄧集軍家庭農場的倉庫里,“陸兩優4026”“泰優398”等雜交稻種碼放整齊。“今年我們選用了5個高產優質品種,光‘陸兩優4026’就備了500公斤。”鄧集軍一邊核對種子臺賬一邊介紹。據鎮農業服務中心統計,全鎮共儲備早稻種子44.83噸,其中雜交稻占比超80%,優質稻覆蓋率達92%,為糧食提質增效打下堅實基礎。
農機革命:“鐵牛”跑出春耕加速度
劉正南的千畝示范田里,兩臺智能插秧機正在調試。去年他嘗試無人機播種,200畝稻田僅用一天便完成作業。“以前全家老小齊上陣,現在‘鐵牛’一響,效率翻20倍!”他笑著指了指田埂上的無人機。今年灣頭橋鎮農機總量達137臺套,機械化耕整率攀升至98%,機插秧面積預計突破1.2萬畝。春耕“老把式”們感嘆:“這‘鐵牛’可比老黃牛頂用!”
智慧大棚里的“育苗經”
走進周全軍的育秧中心,智能大棚內3000平方米秧苗青翠欲滴。溫度26℃、濕度70%——墻上的電子屏實時跳動著數據。“以前全憑感覺掀膜通風,現在靠這個‘小幫手’。”周全軍晃了晃手中的溫濕度監測儀,又指向棚頂的自動噴淋系統,“濕度不夠就自動補水,夜里降溫還能手機報警。”去年初春,他通過監測數據提前加固大棚,在寒潮中保住了九成秧苗。村民感慨:“種地也能用上‘高科技’!”
服務到田:從“單打獨斗”到“全鏈護航”
春耕一線,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紅馬甲”格外醒目。技術員在田間舉著擴音器講解:“秧苗二葉一心期要控水煉苗!”這樣的“田間課堂”已開辦6場。為保障生產,鎮里協調農資直供化肥300噸,農機維修隊檢修設備50余臺次。
鎮黨委書記歐陽習校表示:“今年將以智慧春耕為抓手,推動糧食單產提升5%,讓農業強、農民富的愿景落地生根。”(熊依婷 黃一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