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正是植綠好時節。3月11日,在湖南省安仁縣青路村的丘陵山坡上,村民們正熱火朝天地栽種杜仲樹苗。這片曾經因土壤貧瘠、生態脆弱而撂荒的土地,如今通過“差異化造林”策略煥發新生,成為當地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的生動實踐。
村民們栽種杜仲樹苗(李晶 攝)
面對丘陵山區土地肥力低、保水能力差的難題,安仁縣林業部門和當地群眾經過實驗引入杜仲這一特色樹種。“杜仲根系能分泌膠質吸附水分,相當于在地下建起‘微型水庫’。”村民王良志介紹。經科學驗證,這種天然保水機制可使干旱季節土壤含水量穩定維持在地表30厘米以下,樹苗存活率超過90%。目前,全縣15萬畝低質林地正逐步轉化為“經濟林藥復合空間”,生態脆弱區重披綠裝。
在嚴守生態底線的基礎上,安仁縣巧做“林間文章”。安仁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小松算起“立體經濟賬”:“上層杜仲防風固土,林下套種黃精等喜陰中藥材,林地的綜合產值提升2倍以上,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這種“喬木+藥材"的復合種植模式,既形成生態屏障,又讓土地產出倍增。目前,全縣累計培育規模種植基地159個,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62家,1.2萬農戶實現戶均增收2.8萬元。
從“生態傷疤”到“綠色銀行”,安仁縣的實踐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邏輯。通過精準分析土壤結構、空間分布等要素,因地制宜布局油茶、枳殼、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走出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新路徑。如今,漫山的經濟林和遍地的中藥材既筑牢生態屏障,又成為群眾增收的“綠色提款機”。(譚利炳 何麗 李晶)
編輯:黃珂嵐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