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柳琛琛 陳倩

成都晉級超大城市,佛山、長沙、哈爾濱、昆明和大連進入特大城市行列。近日,國家統計局在《求是》雜志上公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

數據顯示,我國超大城市增至7個——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增至14個——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其中,中部最大城市、大區中心城市武漢城區人口規模達到了995萬人,距離城區人口1000萬人的超大城市門檻僅差5萬人。

成都晉級超大城市 深圳城區人口規模超廣州

城區人口規模是衡量城市大小的指標。根據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為I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II型大城市;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此前根據住建部2020年底最新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符合超大城市標準的共有6個城市——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天津,符合特大城市標準的有10個城市——武漢、東莞、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濟南、沈陽、青島。

而此次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有7個城市的人口規模符合超大城市標準,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和天津。上海市以1987萬城區常住人口位列7座超大城市之首,北京以1775萬人位居第二,深圳以1744萬人的城區人口規模位居第三,僅比北京少31萬人。直轄市重慶以1634萬人的城區人口規模位居第四。

值得注意的是,住建部2020年底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中,廣州城區人口規模尚位居深圳之前,此次普查深圳城區人口規模已超越了廣州。而來自西南的副省級城市成都市域人口達到1334萬人,首次進入超大城市行列。

湖北省政府咨詢委員、省社科院研究員秦尊文介紹,城市規模的大小,與該城市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規模效應的作用將對市民的工作生活也產生影響,“以服務業為例,如果規模不夠大,將導致服務業的品種不齊全,服務業繁榮程度也會受到影響。”

特大城市14個 武漢距超大城市僅差5萬人

此次普查數據顯示,共有14個城市達到特大城市標準,分別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其中,佛山、長沙、哈爾濱、昆明和大連5個城市是新特大城市。而中部最大城市、大區中心城市武漢城區人口規模達到了995萬人,距離城區人口1000萬人的超大城市門檻僅差5萬人。

根據此次國家統計局統計說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標準時點為2020年11月1日零時。秦尊文表示,彼時,還有部分在武漢市內就讀的高校學生尚未返校,部分企業受疫情影響尚未100%復工,“考慮到一些偶然因素,2021年上半年,武漢市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規模,應該沒有問題。”

不斷擴大的超大、特大城市行列的背后,是大城市的擴張和對人才等綜合發展要素的競爭。秦尊文分析,武漢市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高,為“產城人”三者融合提供了“智造”基礎。

武漢市人口規模 未來還將進一步增加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口,人口要增加,又必須要有產業做依托。

2020年底,武漢“十四五”規劃提出打造9大支柱產業、6大戰略新興產業、5大未來產業的“965”產業集群發展思路。以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為代表的一大批市場主體,在武漢的扎根落地、發展壯大吸納了人口。

以9大支柱產業中的“光芯屏端網”中的“屏”產業為例,京東方、天馬微電子、華星光電等三大顯示面板巨頭均在武漢布局,50多家上下游企業在光谷投資千億元。

2021年9月,武漢市最新落戶政策發生變化,為服務企業和關注民生增加了政策支持。“武漢市產業結構基礎比較好,創新帶動創業的強度也較大。”秦尊文說,“武漢市具備兩大優勢,一是交通區位優勢,一是科教優勢。兩大優勢充分發揮,未來武漢市人口規模還將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