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李記澤:打造"武漢樣本" 當好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紅娘"

2018-10-09 16:29: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武漢10月9日消息(記者趙珂 凌姝 黃炎秋)編者按:2017年8月14日,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局在武漢市宣告成立,開全國之先河,破體制之堅冰。時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科技成果轉化的“武漢樣本”砥礪奮進已逾一年,帶來了哪些新氣象、新作為與新思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近日專訪了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常務副局長、武漢市科技局局長李記澤。

  記者: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轉變成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科技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舉措。一年前,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局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李記澤:武漢現有89所高校,其中“985”、“211”高校7所,科研院所121家,院士68名,在校大學生接近130多萬,科研實力和科教資源應該來說位居全國前列,但是長期以來,武漢地區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走不出“深閨大院”,很多成果“束之高閣”,科技成果與經濟發展“兩張皮”的現象一直存在,這也是全國的共性問題。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快科教資源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轉變,推動我市高質量發展,去年8月,武漢市委、市政府開全國之先河,破體制之堅冰,創造性設立了“虛擬機構、實體運作”的科技成果轉化局,同時成立了校地協同,高位對接的領導小組,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的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院士專家顧問團,為科技成果轉化把脈會診,旨在進一步強化在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圖為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常務副局長、武漢市科技局局長李記澤正在接受采訪 央廣網記者黃炎秋 攝

  記者: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局成立一年以來,為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武漢樣本闖關破障。請問主要舉措與思路是怎樣的? 

  李記澤: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我們強力實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工程”,從成立轉化局到今年6月份,已成功舉辦了武漢大學等9場大型專場對接活動,簽約項目398個,簽約金額433億元,科技成果轉化的“武漢樣板”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我們主要做到了 “六抓”。

  一抓源頭,提高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有效供給。出臺《市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意見》和《促進在漢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行動方案》,深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三權改革”。實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工程,加快建設和完善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以及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等大科學裝置。今年市財政安排4000元專項資金支持高校院所應用基礎項目,每個項目資助額度50萬元。

  二抓對接,打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今年8月份市級成果網上交易平臺即將搭建完成,將更有效促進線上成果的轉化交易。線下對接活動同樣如火如荼,去年以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9場大型專場對接活動成功舉辦,簽約金額達433億元。此外,市、區和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技術轉移服務格局也已經形成,各區舉辦特色鮮明的中型專場對接活動,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分領域、分行業開展100場小型專業性對接活動。

  三抓主體,聚集科技成果轉化的承接企業。去年我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73家,總數達到2827家,總量與增量均創歷史新高。我們引導企業重視原創技術和前沿技術儲備,開展面向高校院所的技術難題競標、科技懸賞等“研發眾包”,今年市財政安排5000萬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研究;同時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路線圖。

  四抓載體,建設一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熟化平臺。圍繞一批新興產業和優勢學科,建設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以及“創谷”、孵化器等科技成果轉化承接載體。截至今年6月,5個“創谷”全面建成,7個“創谷”正全面建設。已建成國家級孵化器3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55家,在孵企業逾12000家,孵化場地總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為科技成果中試熟化提供了有效載體。

  五抓投入,著力構建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體系。今年,中科院首支面向科技成果轉化的50億元總部級母基金落戶武漢,武漢市財政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項目就地轉化,重點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做大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設立各類基金41支,基金總規模超過150億元。不斷拓展高校院所成果轉化投融資渠道,9場大型成果轉化專場對接活動已成立專項基金7支,基金總額89.5億元。

  六抓環境,著力營造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氛圍。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工程,依托獲批的中國(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保駕護航;制定出臺《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容錯免責實施細則》,讓干事者無憂、為擔當者擔當;三是深化“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就近辦”改革,推動項目的落地落實。截止今年6月,去年大型專場活動簽約的206個項目中,有143個項目已經落地,57個項目正在推進,僅有6個暫未啟動。

圖位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常務副局長、武漢市科技局局長李記澤接受記者專訪 央廣網記者黃炎秋 攝

  記者:作為全國首家科技成果轉化局,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局敢為天下之先,在探索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方面還面臨哪些挑戰?

  李記澤:首先,科技成果“三權”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具體落實,這個是關鍵。科技成果轉化的處置權、使用權、收益權改革不到位是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突出問題,比如國有資產的處置難以突破,目前高校科研院所的不少科技成果都是職務成果,這其中就涉及國有資產問題還有科研團隊的分配問題;此外科技成果的評估、定價同樣存在難點,科技成果涉及的方面很多,社會機構的評估比較困難。近兩年,國家又提出了科技成果的所有權,這個所有權應該是屬于科技人員還是屬于科技國有事業單位?這些問題的界定非常復雜。

  第二,科技成果與產業化距離較大,不少科技成果與產業化的距離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只走了一公里。一項科技成果從學校的實驗室出來,再到中試放大,最后到產業化,中間環節眾多,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鼓勵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對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研發眾包、科技懸賞這樣的活動,也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根據我們全市的戰略布局來有針對性的開展應用基礎的研究。

  第三,企業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承接能力有限。武漢科教資源豐富,但是很多成果轉移到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是廣東和沿海地區,這也就說明武漢企業的科技成果承接能力相對滯后。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有科技成果還要有承接企業。所以,武漢要大力發展新動能,新動能的企業才有對科技成果迫切的需求。

  第四,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加強。從去年到今年,技術轉移服務的工作主要還是靠政府推動,但實際上政府本身更應該承擔的是引導作用,我們還是要根據市場導向,讓中介機構鋪天蓋地,讓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政府就像一位紅娘,牽線搭橋,讓成果的供給方、需求方、金融方三方來對接,但是如果不懂專業,比如成果的預估、市場前景,那就是外行,所以要大力的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的經紀人。

  記者:未來,還將在哪些方面繼續深化探索?

  李記澤:一是以院士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全面實施“院士經濟”發展工程。真正把“院士才富”變成“武漢財富”。今年以來,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多位院士對接,已經有30個院士的意向項目落戶武漢。重點是利用今年開始實施的院士退休制度,讓中國最頂級人才的的項目和團隊落戶武漢,為武漢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二是以專場對接活動為重點,深入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富礦”,按照我們剛剛所說的三級格局,市、區、以及中介服務機構 來推動我們的線下對接。

  三是以簽約項目和擬轉化項目為抓手,加快促進項目的落地落實。我們希望做到項目不僅簽約,還回頭看,做好服務,形成我們實現“引進一個項目,帶來一個團隊,發展一個產業”的目的。

  四是以市級科技成果轉化網上平臺為依托,加快推進線上科技成果的轉化交易。今年8月份,這個平臺將建成,正式啟動后,就能夠線上線下相結合。3年時間,建立100個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組織舉辦30場大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引進和培育500名專業技術經紀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占比達到60%,打造中部的科技成果轉化樞紐。

  

編輯: 黃炎秋

李記澤:當好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紅娘"

2017年8月14日,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局在武漢市宣告成立,開全國之先河,破體制之堅冰。時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科技成果轉化的“武漢樣本”砥礪奮進已逾一年,帶來了哪些新氣象、新作為與新思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