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蜂場里,一只只勤勞的小蜜蜂正忙進忙出的采蜜;香菇葡萄立體化種植大棚中,飽滿多汁的葡萄掛滿枝頭……如今的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王家村,數字化應用場景不斷涌現,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翅膀。

科技助陣 智慧蜂場“顯身手”

近日,在王家村“智慧蜂場”內,一棟棟“小房子”錯落有致地擺放在山間平地,時不時有蜜蜂飛進飛出,“嗡嗡嗡”的聲音不絕于耳。

這里的蜂箱與普通蜂箱不同,每個蜂箱都安裝了一個白色智能監測盒子,干凈整潔,且配備了監控攝像頭、傳感器、通風口等。小蜜蜂的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觀,住上了“洋房”。

“現在養蜂也用上了高科技。”茅箭區蜂業協會養蜂技術員王強欣喜地說,現在不用進入蜂場,在手機上就能實時查看每個蜂箱的溫度、濕度、聲音和重量等數據,便于精準管理。

“這種方式不僅大大提升了蜂蜜的品質,同時節約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比如原來一個人只能管理200個蜂箱,現在可以管理400多個蜂箱,管理效率提升了一倍多。”王強說。

“您現在看到的改善采蜂條件、解放勞動力,只是智慧蜂場帶來的一部分好處。”茅箭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庹文芳認為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化、智慧化,助推了茅箭區蜂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王家村的智慧蜂場是茅箭區智慧養蜂系統的一個展示體驗點位。”庹文芳說,茅箭區智慧養蜂系統由蜂業信息、數據統計、蜂場列表、智慧蜂箱信息、蜜源分布和分析、蜜蜂科普與宣傳等多個板塊組成,是茅箭蜜蜂養殖信息化與數據化的重要載體。

茅箭區是中國多花(中蜂)蜜之鄉,據統計,已有26個村發展了中華蜜蜂養殖產業,養蜂數量數萬群,已初步形成了蜜蜂養殖、蜂產品加工、蜂文化研學旅游、蜂療康養美容、蜂產品餐飲等業態的全產業鏈條,年生產蜂產品200多噸,蜂產業鏈總產值達4000萬元。

“跨界”融合 特色產業迸發新活力

香菇與葡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王家村,通過創新循環種植模式,讓二者和諧共生,并結出累累碩果。

走進該村香菇與葡萄立體化種植智慧大棚,一排排2米多高的葡萄架上掛滿了密密匝匝的果實,行走其中仿佛置身“葡萄森林”。

據了解,與普通溫室大棚不同的是,該基地園區依托設施大棚葡萄與香菇立體種植示范項目,香菇出完菇后的廢菌棒通過發酵,作為有機肥埋到地下給葡萄提供養分,葡萄種植后修剪的枝葉經過粉碎可制成菌棒的原料,實現綠色循環種植模式。

“以葡萄每畝年產量對比,普通大棚約2500斤,智能化升級后我們能達到3000斤,年收入提升5萬元。”十堰市福祥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宣斌介紹,溫室內遍布傳感器和控制器,實時記錄植株從定植到采收的數據,利用香菇、葡萄生長時間差和空間差,以及香菇大棚溫度、濕度和含氧量可控的優勢,提供最優的生長環境,是一座冬春養菌出菇、夏秋采收葡萄的“果蔬工廠”。

“香菇與葡萄的‘跨界’融合,探索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王家村黨支部書記楊璨表示, 智慧大棚通過資源再利用,實現智能化、科學化、精細化種植,實現了“一棚多用,一地多收”,推動農業提質增效,發展和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十堰市茅箭區“跨界”種植的企業不在少數。據悉,該區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努力探索以科技賦能農業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翅膀”,通過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全力把農業優勢做得更“優”。該區現已打造休閑農業園區18個,引進行業龍頭企業5家,采取“區屬國資平臺+強村公司+市場主體”模式,打造高品質的綠色生態產業園區。2023年,全區規上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6.8億元,同比增長24.9%,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編輯:左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