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生機盎然,十堰市茅箭區營子村處處皆景,靜靜流淌的馬家河更為這個山環水繞的小山村賦予了幾分靈氣。曾經,這里因地處深山而無人問津,是人人搖頭的“破落村”。如今,這里農文旅深度融合,冷水魚養殖業與水果采摘產業蒸蒸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示范村”。

科技興農 “耕”出四季瓜果香

地處賽武當自然保護區的營子村雖然山環水繞,風景秀麗,但先天的地理條件也導致營子村長久以來存在著山多地少的困境,僅154畝的耕地還不足全村國土面積的0.3%,“無地可種”一度成為限制營子村發展的攔路石。

然而,近幾年每到瓜果成熟時,總有周邊市民來到這里,滿載瓜果而歸,一批批植物苗種也從營子村發往全國。山多地少的營子村如何突破土地限制發展種植業?又如何實現“種賣一體”的發展模式?答案就在該村禾美果香四季采摘園中。

推開采摘園的鐵門,滿目青翠充盈眼底,一條150米長的科普長廊橫穿果園,長廊頂上一串串葡萄綴滿枝頭,長廊兩側種滿了草莓、藍莓、無花果等果苗。“每年草莓苗都要賣二三十萬元。這12畝地上種了近60萬株草莓苗,現在已經預定得差不多了,八月底大部分草莓苗將外銷到武漢、襄陽等地。”望著地里成片蔥郁的草莓苗,十堰山里人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宋向陽高興地說。

2019年底,宋向陽流轉了營子村藍莓園及周邊空地,開啟了他的“種田記”,然而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問題便是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資源發展種植產業。

“營子村情況特殊,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耕地價值,就不能用老方法。”宋向陽通過多種途徑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聯系,在專家的指導下,他打破農業規模化種植單一品種的傳統模式,探索精品小農業發展新模式,按照“四季有果”思路,把不同成熟期的多類果品濃縮聚集在一個果園,最終成立禾美果香四季采摘園。

除了實現“四季有果”,該采摘園中還“藏”著許多“黑科技”,農業氣象站實時監測氣溫、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消滅蚊蟲、水肥一體設施直達果樹根部……各類智慧農機具各司其職,運行有序。

“目前,智慧大棚正在高溫悶棚消毒,消毒過后的草莓苗就能移植到智慧大棚進行培育。”宋向陽介紹,提前在園內的智慧農業設施系統平臺設定好草莓生長所需的濕度、溫度等數值,系統就會自動施肥、澆水、通風、調溫,在確保草莓苗精細化培育的同時也節約了人力成本。

在精心打理采摘園產業的同時,合作社也在不斷豐富采摘園的社會功能,不僅利用采摘道建設科普長廊,為各類教育文化團體提供研學、采風服務,還申請注冊了“十賽”商標,為增加茅箭農特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奠定基礎。此外,合作社還通過流轉土地、吸納務工、技術服務、促進消費等方式,示范帶動農戶共同發展,建園至今每年帶動村民務工28戶57人,支付土地流轉費、村級管理費、村民務工費用120多萬元,促進了周邊農民增收。

好水養魚 “游”出山村致富路

走進營子村冷水魚養殖基地,一方方飼養池映入眼簾,繞池一圈,卻只見用石板和磚塊砌成的大小不同的拱洞,不見魚影。

“這些池子里養的就是娃娃魚,學名‘大鯢’,但它們喜陰,白天都在拱洞里‘歇息’。”養殖基地負責人時富華告訴記者,基地前身為十堰市娃娃魚繁育中心,眼前的飼養池都是按照娃娃魚的生活習性搭建的,每個池子邊都修了若干拱洞,供其白天躲藏。

為了一睹這水中精靈的“芳容”,養殖人員揭開拱洞上方石板,隨后抱起了一條超1米長的“大家伙”。“這是我們的‘元老’,從這個養殖場建成的時候,它就在這兒了。”據養殖人員介紹,這條娃娃魚在2007年十堰市娃娃魚繁育中心剛成立時便從外地運來了。十七年來,它在養殖人員的悉心照顧下慢慢長大,見證著娃娃魚繁育中心的變遷,也見證了營子村將綠色生態轉化為綠色經濟的發展之路。

營子村冷水魚養殖基地從何而來?村民又是怎樣靠娃娃魚走上致富之路?這一切還要從時富華的丈夫羅烈強對“一頓飯”的關注說起。

2007年,娃娃魚人工養殖方興未艾,有著“軟黃金”之稱的娃娃魚市場價高達2000元一斤,一頓娃娃魚宴幾萬元的價格讓羅烈強嗅到了商機,開始謀劃養殖。

然而,娃娃魚對水質的要求極為嚴格,要想養得好,水源是關鍵。經過多方考察,羅烈強夫妻倆將養殖場選在了水源充足、常年水溫9~20℃的十堰賽武當營子村。

2007年,羅烈強毅然辭去年薪百萬的工作,瞞著父母,與妻子一起在山里開荒壘石養起了娃娃魚。第一年,羅烈強夫婦共養殖了七八十條種魚,沒想到第一年便繁育出了800尾魚苗,這無疑給了夫妻倆信心。

“隨著苗種繁育技術的成熟,基地的種魚數量越來越多,現有種魚近4000條,年產魚苗從最初的800尾到現在12萬至15萬尾。”時富華說,去年通過銷售娃娃魚魚苗、成魚以及其深加工制品,年銷售額達1576萬元。

在娃娃魚養殖繁育上嘗到了甜頭后的夫妻倆,還因地制宜引進了多鱗白甲魚、鱘魚、鱖魚、裂腹魚、溪石斑等珍稀淡水魚類,本著“富一方農民,造一方生態”的經營思路,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科普+旅游+研學”的經營模式,帶動當地村民增收。

“下周又到了給村民分紅的日子。”時富華表示,雖然村民不會養魚,但可以出資認養魚苗,把魚苗交給公司養育,成魚上市之后的收益再給村民分紅。在養殖基地的分紅公告欄上,公司近兩年給該村48戶分紅近30萬元,一條小小的娃娃魚,“游”通了當地的綠色經濟發展之路,也“游”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營子村通過深耕自然生態資源優勢,著力推進智慧農業和生態養殖融合發展,接連獲評“湖北省綠色示范鄉村”“湖北省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村”“湖北省衛生村”等稱號,實現了從貧窮山村到鄉村振興樣板的“蝶變”。

編輯:左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