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當陽市草埠湖鎮的油菜花海泛起金色漣漪。宜昌市第三人民醫院患者服務中心副主任楊倩蓉帶著耐多藥結核病科室醫護團隊驅車2小時來到楚城村(小地名梅家剅眼),為出院患者佘婆婆開展回訪、義診活動。
宜昌市三醫院患者服務中心副主任楊倩蓉帶隊回訪出院患者佘婆婆。(馮曉芊 攝)
一筐農家菜里的雙向奔赴
下車后來不及休息,醫護人員就忙著為佘婆婆量血壓、查心率、聽心肺。“高壓138,低壓85,請繼續保持,現在早晚溫差大注意別著涼!”聽到檢測指標正常,佘婆婆笑著抹眼角:“沒想到出院這么久了,你們還掛念著我這個老婆婆。”
這場回訪源于8天前的一份特殊禮物。3月12日春雨乍寒,佘婆婆的兒子冒雨驅車百余里,將一筐自家菜園沾著晨露的時令蔬菜和50枚土雞蛋送到醫院食堂。“這是婆婆親手挑的,說讓醫生護士和病友們都嘗嘗春天的味道。”這則暖新聞經本網首發報道后,在社會上引發熱議。
一筐農家菜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感人故事?醫患之間的雙向奔赴究竟能奏出幾重奏?
佘婆婆兒子冒雨送菜。(醫院公共視頻截圖)
七旬結核患者的長情告白
時光倒流至2023年6月,74歲被確診為耐多藥結核病的佘婆婆長期在宜昌三醫院住院治療,由于家庭條件不好,兒女常年在外打零工,護理、送飯都成了難題。獨自住院的日子里,佘婆婆情緒低落,經常吃剩飯、啃冷饅頭,導致營養嚴重不足,康復進度緩慢。
時任肺四科護士長的楊倩蓉注意到這一情況,悄悄在值班室備好熱飯送到病房。除夕的餃子驅散雪夜孤寒,端午粽香裹著咸鴨蛋的溫熱,中秋月餅上的糖霜映著窗外明月……每個節日都成為佘婆婆戰勝病魔的里程碑。
兒女不在身邊的時候,楊倩蓉帶領護理人員主動承擔了打開水、熱飯、協助大小便等日常護理工作。此外,還經常陪佘婆婆拉家常,緩解老人焦慮的情緒。
醫護人員為佘婆婆量血壓。(馮曉芊 攝)
“醫護人員沒有嫌棄我是傳染病人,而是把我當親人來看待。”回想這段難忘的住院經歷,佘婆婆總感動得落淚,“540多個日日夜夜是個長征路,如果沒有醫護人員的陪伴,我不可能走得出來。”
轉機始于2024年中秋節,宜昌三醫院開始為困難患者提供免費愛心營養餐,佘婆婆成為首批受益者。臨床營養科根據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量身定制食譜,醫護人員的送餐足跡在病房踏出愛的年輪。
“每天三頓變著花樣吃,熱騰騰的飯菜送到床頭,護士姑娘總笑著招呼‘趁熱吃’——這哪像是在住院,倒像住賓館、下館子,我們暖得心都化了。”佘婆婆動情地說,“誰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病人在宜昌三醫院不但吃上了免費的午餐,而且還是帶著人情味兒的一日三餐。”
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護下,佘婆婆的身體恢復很快,2025年春節前夕終于帶著康復的喜悅踏上回家的路。她還特意讓家屬致電12345市民熱線,感謝宜昌三醫院為特困患者提供的愛心營養餐,感謝醫護人員的精心照顧。
醫護人員對佘婆婆進行心肺聽診檢查。(馮曉芊攝)
愛心營養餐重寫醫患敘事
康復回家的佘婆婆,總念叨著要“還情”。3月12日,看著菜園的青菜長勢喜人,佘婆婆便催著兒子為宜昌三醫院送去農家菜和土雞蛋以表心意。佘婆婆說:“希望愛的火焰能夠傳遞下去,溫暖更多人。”
佘婆婆兒子為醫院食堂送來土雞蛋。(通訊員 供圖)
記者采訪發現,其實這場雙向奔赴早在五年前已埋下伏筆。2020年1月下旬,新冠疫情肆虐之際,佘婆婆的兒子就曾參加過志愿者活動,為宜昌三醫院防疫施工運送物資。這個暖心片段悄然埋下醫患情誼的種子。
回訪結束,門外金燦燦的油菜花隨風搖曳,清香撲面。佘婆婆倚著門框目送醫護人員的車輛消失在鄉間小道,嘴里喃喃念叨:“這些醫生護士,和親生兒女一樣貼心。”
目前,宜昌三醫院已為70名患者精準提供營養餐。(通訊員 供圖)
據了解,結核病患者因長期治療導致體質受損、免疫力下降,疊加困難家庭為節省開支忽視營養攝入,難以滿足治療康復所需營養需求。2024年9月,宜昌三醫院與市慈善總會聯合設立“加油愛心餐”專項基金,面向住院治療的結核病、艾滋病特困患者免費提供科學配比營養餐。項目啟動以來,已為70名患者精準提供科學營養餐,以“食愈”理念貫穿康復全程。
為過生日的患者送來生日餐。(通訊員供圖)
【記者手記】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540多個日夜醫患并肩同行沉淀出信任的醇香。當佘婆婆這筐沾著春泥的時令菜蔬叩響醫院食堂的大門時,這場醫患共舞的敘事已然超越了個體命運的范疇。護士送來的不僅是營養餐,更是重新校準生命天平的砝碼;患者回贈的不單是農家鮮蔬,而是用雙手接續的人性溫度。愛心營養餐滋養的不僅是70個羸弱身軀,仁心與信任的雙向奔赴,讓醫患之愛如春水長流,潤澤生命的每一個篇章。
在此,我們也呼吁廣大愛心人士加入到“加油愛心餐”健康加油行動中來,關愛健康,傳遞愛心。
“加油愛心餐“愛心基金聯系熱線:0717-6486184(宜昌市三醫院患者服務中心 )。(記者聞玉強、馮曉芊 通訊員龔梓)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