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年慶活動,是闔家歡樂、團圓慶祝的美好時光。在這個喜慶的節日里,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共享豐盛佳肴。如何在春節期間正確飲食?1月27日,泰康同濟(武漢)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郭小芳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向公眾分享春節期間的飲食學問。
飲食有規律,切忌暴飲暴食
“寧可少吃一口,不讓胃腸受罪。”郭小芳說。
春節期間,高糖、高油、高鹽、高脂肪的食物擺滿餐桌,稍有不慎就會過量食用,給胃腸帶來負擔。因此,學會“管住嘴”,避免暴飲暴食加重消化道運轉負擔、造成胃腸不適,引起腹瀉、打嗝、反酸水等癥狀,甚至誘發膽囊炎、胰腺炎等疾病。
假期活動量減少,大家會“睡得遲、起得遲”;聚餐增多,晚餐常會大快朵頤。這種不規律的飲食作息,會導致睡眠質量下降、免疫力降低、內分泌失調等各類問題。
郭小芳提醒,只有吃得好、睡得香才能快樂過節,早餐、午餐均衡膳食,攝入足夠熱量可確保一天活力四射,晚餐應以清淡為主、避免油膩食物,同時應避免熬夜、減少夜宵。
蔬菜水果不能少,食物種類要豐富
“每逢佳節胖三斤,遇到春節胖十斤”,在春節的餐桌上食物以肉類占比最多。郭小芳提醒公眾,要優先選擇魚蝦類脂肪含量較低的食物,其次可以選擇適量食用含鐵量豐富、熱量相對較低的畜禽肉類食物。畜肉類的單位熱量較高,應適當控制攝入量。
什么是適量食用?一天吃多少合適?
對此,郭小芳介紹,每日畜禽肉和魚蝦的推薦攝入量均為50g左右,同時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蔬菜和水果可以為身體提供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還具有抗氧化、抗炎成分,可解油膩、維持腸胃正常蠕動、預防便秘,且能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物質,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
成人每日攝入蔬菜量以300至500克,水果以200至350克為宜。
主食不能少,飲酒不貪杯
由于春節餐桌上的食物多樣,很多人往往會少吃主食,甚至不吃主食。
“不吃主食的行為是錯誤的。碳水化合物是大腦供能的主要來源,攝入不足可能會出現反應慢、低血糖、易疲勞等表現。”郭小芳說。
只吃肉、菜的飲食習慣會增加飲食中脂肪和蛋白質的比例,會增加肥胖癥、2型糖尿病、結直腸癌等疾病發生的風險。此外,不吃主食可能會讓脂肪不完全代謝而產生丙酮,其氣味類似于水果腐爛發酵后的味道,會導致口腔、尿液中都存在異味。
因此,在品嘗美味的同時,莫忽視主食的攝入,可以選擇燕麥飯、蕎麥飯、雜豆飯等,可增加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的攝入。
“俗話說:‘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實則過量飲酒會對肝臟、心臟等器官造成損害,增加酒精中毒的風險。”郭小芳說,盡量少飲酒、避免高度烈性酒、選酒精度低的果酒、避免空腹飲酒。兒童青少年、孕婦、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應飲酒,過量的酒精會造成肝臟、大腦、神經和消化系統等損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菁華)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