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8月14日消息(記者朱娜 通訊員朱素芳 史琪 周弘)8月13日,武漢市江漢區舉辦全區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專題培訓班,邀請專家教授、參與住建部試點的社區書記通過理論指導、案例分析,共議如何集中民智民意,解決群眾房前屋后小事實事煩惱事,打造“共同締造”江漢樣板。

武漢市江漢區舉辦全區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專題培訓班(央廣網發 江軒 攝)

江漢區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參加學習。培訓中,來自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的專家教授分別從“共同締造”的產生背景、理論依據、實踐機制,以及社會心理學視野中的群眾工作,美好社區共同締造的背景、理念與實踐等方面,進行了生動、細致、全面的講解,為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打下理論基礎,理清工作思路,指明方法路徑。

集思廣益 專家獻策共助基層社會治理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部長、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徐勇(央廣網發 江軒 攝)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部長、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徐勇表示,共同締造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回應了時代之問,破解了時代性的基層社會治理難題。這一實踐探索具有普遍性價值,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以“共同”為行動理念,系統的行動方案,以“締造”為行動特質,以“社區”為行動場所,以群眾小事為行動對象,以“所有人”為行動者,以“群眾參與”為行動關鍵,以“五共”為行動流程,以“群眾滿意”為行動效果,遵守相應的行動規則。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陳軍亞(央廣網發 江軒 攝)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陳軍亞則認為,共同締造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為出發點、以人民群眾作為治理實踐的主體力量、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評價依據、以人民群眾共享建設成果作為目標追求,是“人民中心觀”的實踐表達。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黃振華(央廣網發 江軒 攝)

“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五共’環節彼此銜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閉環系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黃振華表示,“決策共謀”讓群眾說出來;“發展共建”讓群眾動起來;“建設共管”讓群眾管起來;“效果共評”讓群眾說了算;“成果共享”讓群眾得實惠。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德福(央廣網發 江軒 攝)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德福則從群眾心理及群眾參與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闡述。他認為,共同締造活動中,基層工作者可能遭遇到新問題、新挑戰,群眾工作要有效化解“干部干、群眾看”的參與度低等問題,通過真正將群眾動員和組織起來,實現共建共享目標。要通過創新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構建更加適應當前基層工作者群體的心理服務體系。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教授郭炎(央廣網發 江軒 攝)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教授郭炎表示,“共同締造”的基礎在社區、核心在參與、根本在共治、路徑在“五共 ”。要在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踐行“共同締造”理念,在了解民情中凝聚民意,在共謀共識中落實共建共管共治的社會治理方式。

生動實踐 多措并舉共同締造美好社區

案例教學環節,江漢區新華街道取水樓社區黨委書記趙青登臺,介紹了住建部“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首批166個試點小區之一——登月小區的探索與實踐。

專題培訓現場(央廣網發 江軒 攝)

參加學習后,江漢區漢興街道黨工委書記耿世文說,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者和重要參與者,下一步我們將堅持黨建引領,整合力量聚合資源,以社區美好環境與居民群眾幸福生活為目標,持續不斷地發動黨員群眾參與到社區建設與社會治理中來。

江漢區漢興街道黨工委書記耿世文(央廣網發 江軒 攝)

江漢區唐家墩街八古墩社區黨委書記胡彩保說,共同締造既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方法,社區要從居民房前屋后的小事入手,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充分引導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共同把小區建設好。

江漢區唐家墩街八古墩社區黨委書記胡彩保(央廣網發 江軒 攝)

江漢區委主要負責人強調,當前,全省上下正在按照省委統一部署要求,壓茬推進“一下三民”實踐活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接下來的主題和重點。全區上下要立足江漢實際,將開展“共同締造”與城區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全齡友好城區”建設、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等工作有機融合、一體推進。要踐行“五共”理念,真正讓群眾成為活動的主導者、建設者、受益者,真正變“你和我”為“我們”,變“要我做”為“一起做”。要搶抓漢興街道江漢里社區入選全市“共同締造”樣板點的機遇,精選一批實事項目載體,補足社區治理短板弱項,全力推進示范樣板點建設,形成一批群眾廣泛認可,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推動“共同締造”活動形成長效機制。

編輯:張迪
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