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洪山區委書記林文書——“由點到面”推進環大學創新帶

融創智谷園區

“貫徹落實市委全會精神,洪山區的主要任務就是抓創新。圍繞如何促進科教優勢轉化、如何加快轉型發展,緊緊依靠科教資源富集這個最顯著優勢,加快建設環大學創新帶,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產業化,促進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10月11日,洪山區委書記林文書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集中力量做好產業轉型工作基礎上,洪山區將著力以創新轉化為動能,全面釋放轉型發展潛力活力。

■ 孵化器、樓宇、園區、環大學創新帶——

四級創新空間助力科技型企業成長

展開洪山地圖,北港工業園、青菱都市工業園、烽火創新谷、融創智谷、創意天地、洪山科創大廈、武鋼云谷·606產業園和地大寶谷創新創業中心等八大產業園漸次成型。“十四五”以來,洪山區新增創新街區(園區、樓宇)15萬平方米。

“‘孵化器—樓宇—園區—環大學創新帶’四級載體,環環相扣,各有側重。”林文書說,其中園區的作用最不容小覷。

作為武漢市首個人工智能主題產業園,融創智谷園區重點引進人工智能和“互聯網+”創新產業,如今入駐企業已突破500家,年納稅額超3億元。

這樣一個“金窩引鳳”的故事讓林文書印象深刻:專注于電力安全領域的武漢里得電力科技有限公司從租用180平方米辦公空間起家之時,洪山區就率先關注到了這支“潛力股”。2018年,因看中洪山區豐富的科教資源和產業氛圍,該企業在融創智谷園區一口氣買下獨棟大樓,將研發、銷售等核心業務都搬來了洪山。“入駐園區6年以來,里得電科在‘配網不停電作業’領域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實現高速成長,年稅收額最高近億元,而且每年還在持續增長。”林文書說。

“像里得電科這樣的企業,洪山區正在挖掘、培育的還有不少。”林文書說,洪山區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共治共贏原則,提升園區樓宇經濟的層次和能級,引導相關行業、功能相近的企業在園區樓宇內聚集,全力打造轉型發展承載空間。

截至目前,洪山區高新技術企業從2020年560余家增長到2023年1300余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從2021年21家增長到2023年90家,兩年翻兩番。

■ 服務高校和企業,打破成果轉化“隱形墻”——

環武漢理工大學創新帶率先發力

據統計,洪山區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口占總人口的55%,遠高于一般城區。為承接大學優勢學科“資源溢出”“知識溢出”,大學周邊空地,漸漸變身為創新產業園區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地。

針對科教資源優勢發揮不充分、成果轉化不順暢等問題,洪山區專門設立大學之城建設服務辦公室,服務對接轄區高校,推動區經科局機制改革,擴充干事人才儲備,要求其在為企業提供科技服務的基礎上,同步開展招商、培育等工作,當好科技成果轉化的“穿針引線人”,并于2017年成立洪山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致力于提升洪山區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精度和準度。

以武漢理工大學為圓心向外展望,洪山科創大廈、理工大科技孵化樓二期、長江三峽數字芯片研發中心產業園、智能制造產業基地A區B區等創新載體空間集聚校園周邊,形成了一條創業在孵化器,成長在樓宇,集群式發展在園區的階梯式企業培育路徑,產業鏈緊密咬合著創新源。目前已入駐科技企業120家,與學校開展橫向科技合作283項,環理工大創新帶正加速形成。

“為打破高校成果轉化‘隱形墻’,下一步,洪山區將重點圍繞7個雙一流大學,按照由點到面成帶的思路,推進環大學創新帶建設。”林文書說,主要圍繞環華科大—地大的魯磨路—珞喻路創新帶,加快推進華科大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地大雙創中心建設;圍繞環華農的珞獅南路創新帶,加快推進華商科技孵化器、洪山實驗室建設。

■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撬動創新資源“變現”——

“市場之手”,培育創新發展動力

“近年來,洪山市場主體增長很快,目前已突破22.5萬戶,年均增速13.2%,科創型企業發展勢頭尤其迅猛。”林文書說。

位于北港工業園的天輝科技在全市首試“工業上樓”,建設面積在原先基礎上翻了十倍,并引入醫佳寶、三峽智控等專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術企業。去年,園區年產值達到4.5億元。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成功“上樓”的經驗做法,也吸引其余工業企業主動求變,目前北港工業園內,云浩科技大廈、三峽科創園(洪山)B地塊等6個“工業上樓”項目正加速建設,產業升級隨之打破“天花板”。

武鋼云谷·606產業園原為武漢冶金設備制造廠,2022年武鋼集團和洪山區聯手,僅用一年就讓這座閑置的鋼鐵老廠房轉型升級為科創文創主題園區。目前園區入駐率達到86%,今年9月,“懂車帝”最大線下汽車商城落戶園區。

“洪山區持續以科創型企業孵化、培育、引進為主線和方向,內育外引、大小并重,推動市場主體強筋壯骨。”林文書說,騰訊系集中落戶,武鋼云谷·606產業園、融創智谷、北港工業園等一批園區運行良好,正是因為激活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創新內在動力。

今年,洪山區率先探索試行“先投后股”改革,由洪山科投集團主導,先期向科技企業“投”入財政科技經費,當該企業后期步入良性發展階段后,再按照約定將投入的財政資金轉化為股權,并按照“適當收益”的原則逐步退出。

“政府資金從撒胡椒面式的無償支持轉向精準靶向支持,以市場‘無形之手’投資、招引、培育一批有前景、有潛力、有實力的初創型高科技企業。”林文書說。

■ 守住每一寸產業用地,把空間留給創新發展——

中心城區數千畝產業用地為轉型“托底”

在完成了占全市34%的城中村改造后,洪山區當前擁有7500余畝位于中心城區的寶貴產業用地。

林文書說:“承接創新資源,必須留足承載空間。守住每一寸產業用地,把空間留給創新發展之需,這非常關鍵。”

在南湖北岸,通過空間騰退,華中生態科技城正拔地而起。騰訊系七家相關企業先后落戶,建設階段便完成每年納稅數億元。

張家灣毛坦村正在建設光大·名誠大健康產業園。年初,企業以租下村集體零散地塊等形式,僅用2個月時間就整備出101畝產業用地,招引來5億元項目投資。

一組“一增一減”的數據印證著洪山的轉型之路。房地產和建筑業占GDP比重三年內下降超10個百分點,GDP年均增速卻均保持在5%左右,稅收保持增速7%左右;高新技術企業年均增長近300家,以約占全區企業1.6%的數量,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GDP、13.3%的稅收。

城市向新,生活更好。林文書表示,按照省市部署和要求,洪山著力創新驅動,高校、樓宇、園區聚集成勢,創新活力交融積淀,必將讓這座年輕的人口大區散發更加迷人的光彩。( 長江日報記者張晟 秦璟 參與采寫 欒嘉雯)

編輯:鄧子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