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河南分網5月13日消息 大鵬,原名耿云鵬,知名旅行家、著名行者,旅行故事創始人、大漠商學院發起人,國內中生代戶外旅行家代表人物,第七屆中國當代徐霞客大獎提名人物,21年旅行、10年戶外,150次進入藏區,歷經6次生死,被稱為“中國的貝爾”,曾45次到達拉薩,并行走4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網絡稱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旅行家代表之一”,瑞士軍刀曾以個人名字命名一款紀念包,旅行色彩心理專家,著有《行 色》《信仰在路上》《求生》《青少年營地教育 戶外生存標準手冊》《變革·沙漠徒步與企業生存管理法則》。
1.營地教育
朱光潛說:“教育”這個詞在西文中是education,是從拉丁詞educere來的,原文是“抽出”,即“啟發”的意思,教育的目的就是啟發人性中求知、想好、愛美的天性。
就是說,教育就是采用一定的方式,把某種本來就潛藏于人身上的東西引導出來,從一種潛質轉變為現實。
營地教育作為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補充和組成部分,它以跨學科理論和實踐為依據,以戶外團隊生活為主要形式,引導營員探索自己、發現潛能,培養共處、共贏所需的意識與能力,包括跨文化溝通、領導力、生存能力、團隊配合、服務精神等。
簡單來說,營地教育是一種體驗式教育。相對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營地教育這一社會教育模式,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科學技術普及、文藝體育培養、勞動技能鍛煉、習慣養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于孩子來說,走進戶外,引領他走向自我成長,比任何贈予都更有意義,通過在戶外帶領孩子體驗、訓練、探索、實踐讓他們重新發現自然,認知自我,引導孩子走上自信、獨立,與自我發展之路,啟發青少年自主判斷與思悟能力。讓與自然與天性相結合,塑造孩子的品性,打開孩子的潛能。
戶外生存
戶外場景紛繁復雜,變化多樣,像沙漠、叢林、雪地等等,不同的場景帶來不同的教育體驗,同時也面臨著不同的考驗。
嚴苛的戶外環境、細致的生存技巧、大量的體能訓練,在戶外生存中要學會辨別方向、取火、求救、覓食、露營、求救等生存技能,在不同的戶外場景(沙漠、叢林、雪地),需要切換不同的生存技能和行者裝備,這些恰恰是現在教育中相對缺乏的。
而在戶外生存中,戶外求生知識的學識可以很好的激發青少年的內在潛能,開發青少年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培養青少年強壯的身體素質,克服挫折與困難的毅力與堅持,讓青少年在學習生活面前,具有更大的信心,更好的面對困境,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
生存贏
青少年營地教育越來越成為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板塊,大鵬老師歷經多年戶外行走,并長期帶領青少年團隊于多種場景戶外生存、行走,總結眾多經驗,打造"生存贏"課程,新作《青少年營地教育 戶外生存標準手冊》更是成為青少年營地教育標準制定者。
經歷長期調研、經驗總結,我們發現青少年教育領域存在以下幾大矛盾:1 青少年外部獲得的“知識”與自我的“認知”不匹配;2 在形式上尋求素質教育,然而學了琴棋書畫,卻依舊“不素質”;3 沒有養成自我探索、發現,與學習的習慣,“被動”學習;4 欠缺獨立能力,心理深處有嚴重的“依賴性”本能;5 擁有的“成功”與“驕傲”局限在熟人圈,缺少“熟人之外”的成功。為中國青少年創造更優質的戶外營地教育產品與服務是我們這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而“求生贏”課程四維體系,打造科學的產品邏輯,健康:自理、自救、身心,首先培養青少年的自理能力,并通過學習實踐,掌握生存技能,讓每一位青少年身心更加健康;成長:獨立、堅持、探索,在青少年階段,能夠通過沙漠營地培養獨立精神,鍛煉毅力,腳下的每一步,皆為探索;認知:文史、自然、思悟,在行走中認識自然,驗證和消化文化、歷史、地理等知識,啟發青少年自主判斷與思悟能力;品格:合作、擔當、勇氣,通過全程多處設計的分工與合作,讓青少年不知不覺中加強擔當的精神與勇氣,和合作意識。
讓青少年在在戶外訓練、體驗、探索的過程,重新發現自然,認知自我,引導孩子走上自信、獨立,與自我發展之路。
大鵬新作《青少年營地教育 戶外生存標準手冊》已經正式在全國書店及網上商城上線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