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半葉,上海街頭的國貨老字號廣告。
(來源:網絡)
2005年3月,廣州太平館西餐廳門外,一名裝修工人在安裝復業儀式上揭幕用的紅布。
(來源:網絡)
2017年8月25日,非遺技藝傳承人何凱英在內聯升總店展示千層底布鞋制作工藝。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2017年9月16日,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市民在體驗同仁堂醫師的按摩。
新華社記者 王慧娟攝
2017年9月22日,中華老字號博覽會在上海舉辦,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參觀。
周東潮攝(人民視覺)
“我爺爺小的時候
常在這里玩耍
高高的前門
仿佛挨著我的家
一蓬衰草
幾聲蛐蛐兒叫
伴隨他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
1999年,一首《前門情思大碗茶》描述了歸國華僑回憶兒時在北京生活時的往事及對大碗茶的情思,表達了遠方游子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之情。
如今的前門,雖時過境遷,卻依然可以尋到那份茶香。在老舍茶館,這座近40年的老字號店鋪,交融著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價值。
老字號經歷了歷史的洗禮與歲月的雕琢,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時代變遷,老字號在傳承與創新中有了新的風貌。如今,中國老字號產品飄洋過海,銷往世界各地,來到更多人身邊。
■ 老故事
“老字號的生命要和時代旋律互動”
有人說“盛世茶興”,如今的老舍茶館日日高朋滿座,臺上曲藝雜耍,臺下談笑風生,成為許多國際友人和來華旅客必要體驗的北京地標。老舍茶館的故事要從30多年前的前門大碗茶說起。
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還很朦朧,老舍茶館創始人尹盛喜組織了幾個知青,用家里的門板在前門箭樓旁搭了個露天茶攤,賣起了二分錢一碗的大碗茶。近40年過去了,老舍茶館已從一家不起眼的茶攤發展為享譽海外的品牌。
像老舍茶館這樣的品牌在中國還有許多,它們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綿延著大眾的生活方式,構成了中國商業文明的重要符號——老字號。
據統計,目前,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有1128家。這些“老字號”歷史最長的甚至達到三四百年。它們憑借著良好的信譽、獨特的產品、優質的服務,曾在當地乃至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
“老字號的‘老’既有其價值內涵,也存在局限與弊病。”中國商業史學會會長王茹芹對記者介紹,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了公有制企業改革,全聚德、同仁堂等一批老字號企業整合資金和品牌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也有許多老字號無法適應市場變化,喪失了曾經的銳氣。如今,有10%的老字號企業面臨發展困境,一些企業空有品牌而無產品。
去年2月,商務部等16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實施“互聯網+老字號”工程,引進各類社會資本,鼓勵老字號順應消費需求新變化做大做強。
業內專家認為,上述《意見》為老字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老字號的工藝要和時代融合起來,老字號的生命要和時代旋律互動。”王茹芹說。
■ 新玩法
“既要講好品牌歷史,也要講好新的故事”
一個已經存在了165年的老字號,能把一雙布鞋“玩”出什么新花樣?
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京交會上,內聯升第五代傳承人蔡文科現場演示制作手工布鞋,吸引了眾多游客。細細麻繩手中過,一雙“一”字底布鞋每平方寸需要不多不少地納上81針,整雙鞋至少2100針。
以手工布鞋傳統制作工藝為基礎,與現代人的審美追求相對接,內聯升推出了迪士尼卡通款、大魚海棠款、憤怒的小鳥款、網劇《海上牧云記》款等一系列爆款布鞋,在天貓、京東以及國外奢侈品電商“司庫”等平臺,都能買得到。
“通過與流行潮牌、影視IP合作推出文創產品,我們的線上銷量已達50%,線下門店的銷售也大漲。”內聯升副總經理程旭對記者說,“電商除了促進銷售以外,最重要的是引入了互聯網的社交和傳播屬性,這是老字號企業需要特別注意的。這一方面做好了,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今年年初,京東超市與13省市的老字號協會成立了國內首個“中華老字號互聯網無界零售聯盟”,共同打造老字號電商零售品牌集群。京東商城消費品事業部總裁馮軼表示,目前,超過60%的食品老字號品牌已經在京東超市實現銷售,2018年京東超市將會實現100%的食品老字號品牌全覆蓋。未來3年,在京東超市將出現1家年銷售額過10億和10家年銷售額過億的老字號品牌。
依托線上和線下拓展,老字號正在探索出自己的新路。“不管是依托電商還是回歸實體店,都是一種品牌運營的手段,我們正在進行從渠道經營向內容運營的轉型,既要講好品牌歷史,也要講好新的故事,滿足當代消費者的需求。”程旭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字號品牌煥發了新的發展活力,在傳承、創新中積蓄了驚人爆發力。同時,電商打破了地域限制,讓老字號從區域品牌變身為全國品牌甚至是全球品牌。
■ 出海記
“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
如果說創新賦予了老字號更多活力,那么對外開放則壯大了老字號的實力。
349歲的同仁堂,從“制藥不出京”的老傳統到如今在27個國家和地區開設140家店鋪的新成績,從“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的出海目標到現在“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對外開放的路越走越寬。今年是它海外發展的第25個年頭了。
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丁永鈴至今還記得剛剛“出海”時面臨的困境。中醫藥常常需要煎煮,然后倒出湯劑服用。而英國顧客卻不明白其中的含義,結果把湯劑倒掉,留下煮過的草藥,不知如何服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同仁堂給產品添加了英文包裝說明書和詳細的圖解,力求貼合當地民眾的使用需求。
同仁堂不僅把中醫藥產品賣到世界各地,還在很多國家掀起了中醫藥文化浪潮:海外員工本地化率達到92%,讓中醫藥在各地口口相傳;捷克去年建立了首部歐盟國家層面的中醫法,從法律上給中醫明確的地位;一位美國的黑色素瘤患者服用同仁堂的靈芝孢子粉膠囊后明顯好轉,將其稱為“中國的神藥”……
“我們在海外發展中注重因地制宜、惠及民眾,為海外受眾提供全過程的、細致到每一個環節的服務,讓他們切實感知到中醫藥的好處。”丁永鈴對記者說。
如今,中國的老字號打開了全球視野,或依托電商平臺“借船出海”,或憑借自身實力揚帆起航。天貓商城公布的數據顯示,老字號一直高居澳新、歐美等華人集聚地區的熱搜榜,老干媽、馬應龍、永久、大白兔、張小泉等成為海外搜索熱度最高的國貨品牌。
“老字號走出去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企業自身也要迎合外國人的消費需求,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提供海外消費者需要的產品,讓老字號在傳承中不斷優化創新。”丁永鈴表示。
■ 振興策
“探索適合老字號的發展模式”
同仁堂的海外發展成績印證了中國老字號品牌的獨特魅力。然而,很多老字號雖守住了品牌,但是其創新發展、國際化探索仍處在初級階段。與愛馬仕、蒂芙尼等許多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國際品牌相比,中國老字號仍然有些黯然失色。
在程旭看來,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中國老字號一是缺乏好的設計,二是缺乏好的營銷。“就產品本身而言,老字號的工藝和技術水平并不落后于國外奢侈品品牌,甚至在某些領域比它們還要好,但是許多手藝沒有轉化為很受歡迎的產品。這其中,設計師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程旭舉例說,國內服裝品牌李寧、回力,都通過引入年輕的設計師或設計團隊,打造出爆款,取得非常好的市場反饋。如今,內聯升也通過跟設計師、院校以及其他品牌合作,多種手段提升設計能力。
而在營銷方面,程旭認為,由于歷史原因,當中國老字號企業在停滯不前的時候,國際大牌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營銷體系和產業平臺。中國的老字號企業需要學習、創新,探索出適合我們的模式。
如何打造出中國老字號的品牌魅力?王茹芹認為,我們既要培養規模化、標準化的老字號企業,也要打造一批現代化、小而精的老字號品牌,對老字號要進行分類指導。“要把老字號作為獨特的體系來研究,探索適合老字號的發展模式。也許,機制上的改變將振興老字號。”王茹芹說。(本報記者 王 萌)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6月08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