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8月28日,34歲的喬建勛坐高鐵路過商丘市梁園區的一片空地時,激動地喊出了聲:“這地兒以前是個制梁場,三四年前我就是在這兒修建鄭徐高鐵的。”
三四年后的今天,喬建勛依然在修高鐵的工地上。只不過這一次,他的工作地點換成了中鐵十七局集團鄭萬高鐵南陽宛城制梁場。從鄭徐高鐵到鄭萬高鐵,河南的高鐵從“十”字到“米”字,越織越密,喬建勛也從一名技術工人成長為宛城制梁場的場長。
“剛來的時候,我就被當地干部群眾的熱情震撼著了。”回憶起去年10月初到南陽市宛城區的情景,喬建勛仍歷歷在目。當時,南陽大街小巷都懸掛有鄭萬高鐵的宣傳條幅和標語,干部忙前忙后為制梁場協調土地,群眾也積極配合制梁場用地的征遷工作。
干部群眾齊上陣,制梁場建設“加速度”。原本從進場到制出第一片梁,一般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而在宛城制梁場,只用了36天。喬建勛把它歸功于“南陽市對高鐵建設熱情極高”。
喬建勛的一番話,引發了很多共鳴。南陽市民郭瑞,節假日經常邀請朋友來南陽游玩,但應者寥寥。“他們也想來南陽游山玩水,但一聽說沒有高鐵,好多人都不來了。”談起現狀,郭瑞略感無奈。
在鄭州一家公司上班的張顯鋒,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往返鄭州和南陽。在他看來,經濟發展到今天,時間就是金錢,“談合同或者招投標,因為時間緊而錯過的話,損失就大了。”
“他們對高鐵的急切渴望,我也感同身受。”南陽市鐵航辦負責人說,作為豫西南超過1000萬人口的大市,南陽市到國內各主要城市都有普通火車連通,但動輒都是十幾個小時的出行時間,不少乘客寧愿“繞行”,到信陽、許昌等地換乘高鐵。“南陽人跑到外地坐高鐵,拉動外地的經濟發展,實話說,我們也很‘眼紅’。”
當地人對高鐵的渴望,化為了宛城制梁場工人加快建設進度的動力。今年31歲的工人王俊,也是從鄭徐高鐵轉戰鄭萬高鐵,從事鋼筋的綁扎和焊接工作。這項工作聽起來簡單,但干起來并不輕松。“天熱時,太陽一曬鋼筋表面能有五六十度,就是戴著手套都感覺特別燙手。”王俊告訴記者,更難受的是拿焊把焊鋼筋的時候,“夏天容易出汗,一旦出的汗滴到焊把上,很容易導電。”
他的話得到了制梁場安全負責人李曉盼的證實,“為避免導電,工人都是先拿絕緣材料把焊把圍一圈,再戴上手套使用。這樣雖不會導電了,但焊不了幾分鐘,手臂就容易酸疼。”
“一孔箱梁有900噸重,梁體在生產中需露天澆筑混凝土,這個過程中最怕下雨。一旦下雨,混凝土凝固不好,梁體就容易出現裂紋,這時候就得返工了。”李曉盼說,為了讓高鐵在橋梁上安全運行,即使“返工”工人們也毫無怨言。“每次看到制作好的梁體被架梁機運走的時候,大家都洋溢著喜悅之情。”
宛城制梁場承擔著550多片梁的預制任務,如今完成量已超七成。剩下的160多片梁,有望在11月底前全部完成。“雖然我們的工作會比架梁先結束,但真正看到高鐵在上面跑,我們才有成就感。”說這話時,喬建勛有意提高了聲調。
施工工地上,經常可以看到南陽當地工作人員為高鐵建設協調聯絡的身影。“鄭萬高鐵早日建成通車,是我們共同的心聲。家鄉人民跑到外地坐高鐵的時代,很快將一去不復返了!”南陽市鐵航辦負責人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