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上的榜樣力量——我省脫貧攻堅一線優秀第一書記群像
陵水黎族自治縣隆廣鎮常皮村,是該縣首個光伏扶貧整村推進村,如今家家戶戶房頂的光伏發電系統已經并網發電,產生效益。 本報記者 武威 通訊員 陳思國 攝
自2015年7月至今,我省選派了兩批次共1200多人次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他們從機關奔赴偏遠貧困村莊,帶領村“兩委”成員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動精準扶貧,為這些貧困村帶來了新面貌和新希望。
他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來換取農村貧困人口生活質量的提高,成為密切聯系黨與群眾的連心橋中間。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優秀第一書記,用他們的故事,來講述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上的榜樣力量。
沉下身子,他們搭起一座黨群連心橋
取得群眾的信任,是第一書記進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書記們給出的答案既簡單又不平凡,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在群眾中間搭起了一座黨群連心橋。
裴興旺是臨高縣和舍鎮鋪仔村第一書記,他記得進村第一天,就聽見村里人揶揄:“干部下鄉,就是走個過場,基本不頂用。”裴興旺說,這讓自己感到一陣心酸,也更加堅定了要做出一番事的決心。
很快,裴興旺就在村里建起了“為民跑腿服務站”“愛心餐廳”。通過“為民跑腿服務站”,村干部把村民去縣城辦理戶口等事項全部包攬;愛心餐廳,則把獨居老人吃飯問題解決了。
這些做法,溫暖了村民的心,拉近了群眾之間的關系。抱怨聲再也沒有了,村民們拉著裴興旺的手:“裴書記,你是一個真正干事情的人,我們相信你,你說什么,我們跟你干!”
裴興旺很快聯系了園林公司,在村里發展花卉養豬一體化項目,以“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養豬和種植花卉產業,村民紛紛入股,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肖林鈿是三亞市崖州區三公里村“第一書記”。由于地處偏遠等原因,三公里村的村民常年面臨吃水難。肖林鈿說,三公里的脫貧路,開端就是給村里裝上自來水,自己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解決大家的吃水難題。
從自來水公司拉管道的歷程困難重重,但肖林鈿沒有放棄,當嘩啦啦流出的自來水流到三公里村時,村民們相信了、感動了。這來之不易的自來水,見證了這位“第一書記”如何建立和老百姓之間的血肉關系。采訪中,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可以概括其中原因:“肖書記說到做到,我們就信肖書記!”
扶貧扶智,他們為貧困戶引出一條發展路
如何讓群眾樹立起脫貧的信心和決心?考驗著每一位第一書記。在第一書記們心里,扶貧就是“扶人”,更是扶智。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嶺門村第一書記黃海軍說,剛進村時他引進了一個優惠的扶貧項目,村民缺資金信用社可以提供免息貸款,可是讓他沒想到是竟沒有貧困戶響應。
黃海軍說,為了讓村民樹立信心,他走到貧困戶家中,為他們打比方、算細賬,再為他們辦貸款,再一起去發展養殖產業。在黃海軍幫助下,嶺門村的貧困戶們重振了生活信心。
而來自海口瓊山區鳳翔街道儒逢村原“第一書記”唐東林,用心化解百姓心里“疙瘩”,抓住發展機遇的故事,更讓儒逢村村民一直津津樂道。
原來,海口市建設三角梅公園,需要占用儒逢村的部分土地,卻遇到了遷墳這“天下第一難事”。唐東林選擇迎難而上,走遍了村民的家中,分析未來三角梅公園對儒逢村發展帶來的機遇,用真心和發展的新理念,化解了烙在百姓心里的“疙瘩”。
如今,這座三角梅公園,帶動了儒逢村周邊旅游產業、農產品銷售的一系列發展,村里大部分貧困戶依靠旅游、出售農產品脫貧致富。三角梅的花香,正彌漫在這個村莊每一位村民的心里。
奉獻自我,他們為脫貧攻堅獻出光和熱
駐村的日日夜夜,第一書記們有欣喜也有過沮喪,但他們都有一個執著的信念在支撐著,那就是共產黨員的忠誠和擔當。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共村“第一書記”隋耀達,在擔任一段時間的第一書記后,被以前的同事起了“羊書記”的外號。
之所以叫他“羊書記”,是因為隋耀達為了帶領村民脫貧,經過一番調查,在共村養起了適合當地生長的黑山羊。為了共村的發展,隋耀達放棄了無數個休假。妻子女兒常年見不到人,女兒想爸爸想得流眼淚,無奈之下,隋耀達只好在暑假時,把妻子女兒接到了村里陪同他一起養羊。
為了帶領村民走脫貧路,舍棄家庭的第一書記們不在少數。五指山毛陽鎮毛旦村原“第一書記”王云芳,是我省“第一書記”中為數不多的女性。雖然是女兒身,王云芳在村里干的活卻不比男性少。
無數個日日夜夜,王云芳無法陪伴自己的家人,在這個貧困的小山村,她和很多男性一樣,騎著摩托車,翻山越嶺,走遍了山村的每一個角落,帶領村民發展產業,助當地百姓走出了一條百姓幸福生活路。
而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對俄村的原“第一書記”陳揚敬,如今永遠看不到鄉親們脫貧后由衷的笑容。今年三月,帶病工作的陳揚敬不幸因病去世,燃盡了自己最后一點能量,在擔任第一書記期間,陳揚敬在對俄村因地制宜,發展山羊等種養產業,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記者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