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仁化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央廣網發 通訊員 供圖)

  央廣網韶關12月17日消息(記者官文清  通訊員葉志強 曾文韜)12月16日,記者來到韶關市仁化縣,漫步在“仁園”的丹霞綠道上。遠處丹霞山薄霧氤氳,近處錦江河緩緩流淌,目光所及之處盡是安詳愜意。仁化市民津津樂道的“新畫卷”——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仁愛之城”呈現眼前。

  前不久,韶關仁化榮獲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極高的榮譽——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成為廣東省此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的3個城市之一,也是截至目前廣東省珠三角以外成功創建的首個全國文明城市。

  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背后是韶關、仁化兩地合力推動,久久為功的成果。近年來,韶關堅持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為契機,堅持“以城帶鄉、四級聯創”,推動市、縣、鎮、村四級文明聯創,進一步擴大基層文明創建覆蓋面,形成全域創建格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以來,仁化縣委、縣政府咬定目標、高位推進、全域聯動、久久為功,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以文明創建作為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抓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推動文明創建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出可復制、可借鑒的仁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路徑。

 

  2.9萬志愿者、文明實踐144個陣地,用志愿服務傳遞“仁愛仁化”精神

  “抬頭,動作要有勁,跟著節拍走……”在仁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志愿服務隊正在排練歌舞劇《月姐歌》。隨著音樂節奏,標準的舞蹈動作整齊劃一,難以想象這是“業余”隊伍。隊長劉小慧告訴記者,這得益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提供了便利的訓練場所。 

  據了解,仁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通過整合、激活資源,推進公共文化中心、老干活動中心、文化館等各類陣地實現共享與下沉。自2019年10月被列為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以來,仁化以組建特色隊伍、彰顯特色文化、建設特色場地、組織特色活動、融合特色節慶為抓手,把實踐中心打造成集思想引領、道德涵養、文化傳承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文明實踐平臺。目前,仁化高標準建成文明實踐陣地144個,構建了“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站-實踐點”四級架構,全部實行掛牌管理。

  “‘全民尚文’志愿服務項目讓文化志愿服務隊走進仁化縣各鎮(街)、社區、鄉村,以文藝表演的形式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仁化縣“全民尚文”特色志愿服務隊隊長黃櫻介紹,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志愿服務隊著力打造“錦江歡歌”文化品牌,并開展了送戲下鄉、戲曲進農村進校園等活動,用文明實踐涵養文明風尚,成為傳遞志愿精神的有力舉措。

  如今,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服務是仁化一道靚麗風景線。據統計,2020年,仁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全縣各級志愿服務隊,以“線上+線下”“農村+縣城”“集中+分散”“固定+流動”的方式,下沉到各文明實踐陣地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6500余場次,覆蓋人數超18萬人。

  “因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而受益的群眾,也自愿成為中堅力量。”仁化縣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縣注冊志愿者服務隊334支,實名注冊志愿者2.9萬人,人均志愿服務時長達73小時。其中“全民尚文”志愿服務隊在今年3月榮獲廣東省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稱號,“紅心閃耀”“仁愛仁心”等8大志愿品牌已經打響。

韶關仁化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央廣網發 通訊員 供圖)

 

  深挖“仁愛文化”“紅色文化”,“仁愛之城”讓創文成果惠及群眾

  “我家就住在附近,平時都喜歡來‘仁園’散步。現在亂扔垃圾的現象沒了,環境也越來越美了。”肖阿姨說。在“仁園”的丹霞綠道上,右側是清澈寬闊的錦江河,左側是“仁”文化主題公園的各類主題雕塑。
“‘仁園’中的雕塑是仁化堅持以文化人的成果。”仁化縣住管局副局長連光才介紹,仁化樹牢“突出人文景觀、展示地域文化、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理念,深入挖掘“仁化”縣名豐富的文化底蘊內涵,與仁愛文化相結合,打造了“仁園”中的各類主題雕塑。

  近年來,仁化縣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把“仁化”之名與“仁愛”文化相結合,深耕“仁愛”文化品牌。運用“仁”“愛”文化元素,建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縣城仁愛廣場、“仁”文化公園、“仁”文化綠道、誠信公園、法治公園等“公園綠地文體便民10分鐘服務圈”,不斷增強“仁愛仁化”的厚重感,真正讓創文成果惠及民眾。

  “仁愛”之城的打造也帶動了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提升。“公園綠地10分鐘服務圈”“文體便民10分鐘服務圈”紛紛落地。走進韶關市“風度書房”仁化縣新東大街分館,整潔的環境、豐富的藏書、智能化的設備讓人耳目一新。“沒想到我們這個小縣城也能有以現代城市書吧為主題的圖書館,藏書量多,看書氛圍特別棒。”正在讀大二的許晨同學假期時常“泡”在館里。

  為豐富“仁愛”文化內涵,仁化著手深挖“紅色文化”。地處粵湘贛“紅三角”核心區域,作為廣東省革命老區的仁化,擁有紅色革命遺址近400處以及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城口紅色小鎮、雙峰寨、董塘鎮安崗村等豐富紅色資源。

  “‘仁愛文化’是仁化的景觀符號,‘紅色文化’是鮮明的城市底色。”文明辦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仁化縣城口鎮依托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積極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正著力打造省級紅色小鎮,奮力建設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省黨性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韶關仁化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央廣網發 通訊員 供圖)

 

  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雙提升,文明城市建設永遠在路上

  “我們社區現在環境好得很,廣場、公園、停車場、衛生服務站一應俱全,我都以為自己搬進了新小區。”從小住在仁化縣高坪社區第二居民小組的鄭女士說。翻天覆地的“新小區”得益于仁化縣無物業小區打造提升工程。

  “高坪社區第二居民小組是八十年代建的居民小區,無物業無管理,一直存在路不平、燈不明、溝不暢、車亂停、環境臟的問題。”仁化縣高坪社區黨總支委員肖衛青介紹,今年3月,該小組被納入仁化縣無物業小區打造提升工程試點。圍繞安全問題改造、居住功能提升及環境治理三方面內容,開展路面整修、停車位規劃、雨污分流管網改造等工作,同時補齊公共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提升環境衛生和綠化美化。

  公共基礎設施的提升不止于社區。“閱丹公路于去年11月建成使用,其中仁化段長約46公里。”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仁化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連線連片建設具有丹霞紅色特色鄉村風貌示范帶,輻射帶動全縣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打造省際交通廊道,徹底改變環丹薄弱地段環境“臟、亂、散、差”的面貌;完成縣城主次干道沿線商鋪廣告牌更換項目和人行道改造工程,涉改路段13條,涉改面積5.76萬平方米。

  與此同時,仁化實施教育設施提升工程,異地新建田家炳小學、城北小學和特殊學校;探索“五小”惠民工程建設,增設停車場8個、停車位500個;推進公廁改造提升工程,改造老舊公廁10座、新建公廁4座。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扎實提升,群眾能真正享受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紅利。

  “文明城市建設永不止步。”仁化縣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全面總結創建成功的寶貴經驗,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成果,常態化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持續打造“仁愛之城”,把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