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對牛山變電站進行啟動前的調試。(央廣網發)
 
  央廣網江門12月3日消息 走進南方電網廣東江門供電局項目管理中心辦公室,掛在墻上的“匠人團隊 勞模精神”幾個大字讓人眼前一亮,團隊介紹里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榮譽更是讓人稱贊不已。然而這背后,是一次次攻堅克難完成大規模、工序復雜建設工程,一次次突破技術瓶頸,在工程建設道路上不懈探索的成果。
  江門供電局項目管理中心只是該局堅持“傳承+創新”,精心打造“優質電網工程”的縮影。近年來,江門供電局緊緊圍繞建設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目標,積極推進高質量發展,努力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江門及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電力支撐。
  精益求精鑄造精品工程
  11月29日,廣東電網重點工程江門220千伏牛山(泡步)輸變電工程順利投產。
  回望建設歷程,項目建設初期還比較順利,但是工程量大、安全管控難度大、技術難題多、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等問題接踵而至,一個個困難重重地壓在項目部每一個人的心頭。
  “疫情對我們來說是重大考驗,為降低疫情影響,我們提前動員部署,2月21日組織召開復工動員視頻會議,布置防疫工作。2月24日起,全員到崗上班,步調一致、全力做好防疫復工準備。”該項目經理鄭日平說。
  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實“六穩”“六保”要求,江門供電局多管齊下,與總包單位協調,安排外地施工人員乘坐專車返回施工現場;建立參建單位人員臺賬庫,并每日動態更新;壓實責任,明確防控措施負責人及各級疫情防控職責。工程現場更是劃定黨員防疫責任區,設立黨員責任區代表,現場掛牌公示,各人守土有責,監督落實工程建設項目“十個一”防疫措施,推進南網智慧工程實名制系統的應用,實施復工現場全過程疫情監控管理,做到了“防疫、復工兩不誤”。
  做好防疫措施,剩下的就是工程加快建設。“智能變電站建設對江門供電局來說是第一次,我們從可研開始進行技術攻關,特別注重博采眾長,采用南方電網最新智能變電站技術。”鄭日平說。
  無數次往返現場,無數個方案討論,通過精心制定施工方案、合理分工等,有效推動了工程實施。各部門更是對整個工程在創新及可持續發展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多項措施和方案。
  江門供電局線路專責李曉斌對此深有體會:“該工程涉及夜間跨深茂鐵路架線高風險作業,這是江門供電局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持續兩周。我們通過提早統籌,提前組織專項方案審批,多管齊下開展各項安全技術措施。”
  工程建設期間,江門供電局安全監管部制定專人專項跟進方案,把安全教育送上門,為工程順利建設保駕護航。項目管理中心選派有20年輸電工程建設管理經驗的技能專家馬炳健和有20年安全管理經驗的趙永康,進行了逾120次的現場巡查和駐點督查,整個工程安全、進度及質量巡查行程超過3萬公里。系統運行部先謀而后動,提前布局,積極統籌組織變電繼保人員開展多次智能變電站及設備理論培訓、實操訓練、出廠驗收等,及時組織編制了驗收指引,并在全省推廣試用。
  整個工程驗收期間,生技、系統、輸電、變電、供電服務中心提前謀劃、統籌分配驗收資源,細化驗收工作到工作日甚至以小時計,投入人員逾2000人/日。工程啟動期間,牛山變電站站長吳翰林帶著運行人員相互配合、準確無誤地完成啟動前的全站巡查、設備轉冷備用操作等工作,遵照調度命令,緊密配合操作,順利完成啟動方案共814步操作,使線路順利投運。
  最終,220kV牛山(泡步)輸變電工程完美收官。該工程為智能變電站設計,采用先進、可靠、集成和環保的智能設備,以全站信息數字化、通信平臺網絡化、信息共享標準化為基本要求,自動完成信息采集、測量、控制、保護、計量和檢測等基本功能。同時,具備支持電網實時自動控制、智能調節、在線分析決策和協同互動等高級功能。
  江門供電局更是一直傳承“精細鑄就品質”的精神,打造一批批的優質樣板工程。500千伏圭峰站工程獲得“中國電力優質工程”“南方電網基建優質工程”稱號,500千伏獅五線工程獲得廣東電網公司“安全、優質、文明”樣板工程第一名,220千伏石名變電站工程獲得中國安裝工程優質獎。
  打造可復制可推廣高價值模板
  如何打造推廣價值更高的裝配式變電站,是220千伏牛山變電站建設初期反復思考的重要問題。
  抓好工程管理,不能單純依靠傳統手段,要通過創新思維,進一步提升工程管理效率。項目團隊運用責任矩陣管理模式,將工作任務分配落實到每個成員,并明確制定角色、職責和工作關系的矩陣圖形。
  而此次新建的220千伏牛山變電站,更是全面優化應用2018年220千伏石名變電站建設過程中提煉的可推廣可復制的裝配式變電站技術,形成推廣價值更高的模板。
  “全站建筑采用裝配式建筑這一新形式,引入鋼結構建筑、模塊化設備、即插即用連接、工廠調試等新建設方式,打破傳統,在工程進度和綠色環保方面優勢明顯。在加快工程進度方面,以變電站的主控樓為例,土建施工周期約半年,而220千伏牛山變電站只用60天就完成了。現場土建部分日均施工人數只需33人,人力成本需求相對以前減少50%。”鄭日平說。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科技+智慧電網”的全面融合。據介紹,該工程利用信息挖掘技術,實現多源地學信息的綜合分析與融合、三維BIM技術構建更為精準的工程模型、數字化設計信息的傳遞與重組。
  而早在規劃設計階段,江門供電局就將輸電線路實景三維和設計的線路深度融合,將設計線路以三維的形式呈現在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面前,通過對比選出優化方案。結合三維實景的設計成果,整體移植到輸電線路的建設階段,方便施工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現場管理和檢核,減少設計人員和管理及施工人員的溝通障礙,必要時可進行模擬施工,確保電力建設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施工的精準度和效率。
  工程現場更是成立臨時黨支部,結合工程中遇到的難題召開組織生活會。運用“群眾路線行動學習法”方式,融合每月工作例會,聚焦工程實施難題,群策群力,制定行動計劃,引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確保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同時,組織黨員參與電網轉型升級相關精益項目、科技項目,鼓勵創新管理思維,激發黨員隊伍創新創造活力,創新運用“5G+智慧工地”,實現智能視頻監控、人臉識別實名制管理、VR安全交底、大型機械設備群安全防護等多項智能化管控。“人防+技防”的模式,可有效管控現場作業風險,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全力推進電網智能化。該模式更是榮獲2020年中國電力建設科技進步獎。
  “整個工程各部門協同參與,江門市發改局,臺山市、開平市政府大力支持,及時協調完成線路走廊‘青賠’工作。這些都給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可復制可推廣的。”江門供電局項目管理中心總經理侯維捷說:“通過本次工程建設,我們精心打造項目管理核心人才和核心團隊,進一步優化組合各專業技術人員,新老結合,老中青合理搭配,搭建人才隊伍梯隊,打造了戰斗力強的業主項目部。接下來,我們將加快提升人才數量和質量。同時立足崗位,實行分類指導、以老帶新,練兵比武,打造更優團隊,為建設‘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