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6月26日消息(記者官文清 張順鵬)紅綢翻飛,鼓點鏗鏘。在廣州市增城區派潭鎮佳松嶺村的祠堂前,威猛的貔貅昂首騰躍——這是深植客家人血脈的文化圖騰,更是廣東八大醒獅文化瑰寶。2007年,舞貔貅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州舞貔貅看增城,增城舞貔貅看派潭佳松嶺”之說深入人心。

“增城舞貔貅是一種通過武術棍法表演的民族舞蹈,每逢新春、元宵等傳統佳節,都會有舞貔貅的活動,寄托著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祈求。目前,我們正通過融入潮流文化,例如創作貔貅街舞、開發貔貅文創周邊產品等,對舞貔貅這項傳統文化在傳承中進行創新。”作為舞貔貅第五代傳承人,張敬彬向記者介紹道。

增城舞貔貅表演(央廣網發 增城區宣供圖)

如何讓百年技藝生生不息? 答案在幾代人的目光交匯處。

舞貔貅第四代傳承人、古稀之年的張永木,是舞貔貅的“活史書”。自1963年隨父習藝,張永木恪守“學舞貔貅,先學做人”的鐵律,六十載授徒近千人,張敬彬便是其中一位“得意門生”。

播下學習舞貔貅的“種子”,萌生傳承非遺文化的“新芽”。張永木最小的關門弟子、年僅9歲的張睿,從4歲趴窗偷師到正式拜師,童年浸滿貔貅鼓韻。當同齡人游戲時,他頂著酷暑揮拳踢腿。“我要讓這只神獸陪我長大!”稚嫩而堅定的聲音,傳遞著對古老技藝的摯愛。

代際堅守的根脈,深扎于客家精神沃土。年均70余場演出,15年“非遺進校園”深耕,在派潭中小學扎下根基,吸引朱村街、永寧街等鎮街接力引入;校園社團核心隊員30余名,累計參訓學子超2000人……貔貅舞凝聚的開拓進取、睦鄰團結之魂,如今正迸發新活力。

要讓神獸“躍”入尋常百姓家,創新是必由之路。派潭鎮的貔貅吉祥物“優優”萌動文創經濟,高校聯創產品讓“神獸”走進生活,貔貅村徽點綴街巷,這些創新舉措正讓舞貔貅這一傳統民俗煥發新活力。更震撼的是傳統與潮流的碰撞——當街舞律動注入貔貅步法,年輕人在電音與鼓點和鳴中,觸摸到中華文化的澎湃心跳。

派潭村晚上融入街舞動作的舞貔貅表演(央廣網發 增城區宣供圖)

據張敬彬介紹,通過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舞貔貅進行動作的創新編排,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增城舞貔貅這項非遺文化的魅力,越來越多年輕人也因此加入到傳承舞貔貅的行列中來。

“我認為讓年輕人學習、了解舞貔貅文化的關鍵就在于讓舞貔貅‘活’起來。我們不僅可以與街舞文化結合,也可以與現代的Hiphop音樂以及年輕人喜歡聽的重金屬音樂,和國風舞蹈相結合等。”來自增城派潭中學的李同學說道。

如今,古老的客家神獸正以矯健創新的身姿躍向更廣闊的舞臺。正如守護者張敬彬所言:“只要鼓點不停,貔貅就能一直舞下去。”這鏗鏘的鼓點,敲響的不僅是不息的技藝傳承,更是守護千年客家文化薪火的莊嚴承諾。

編輯:羅世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