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稅務部門聚焦“百千萬工程”,落實落細稅費優惠政策,精準服務涉農企業,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

稅潤沃野,激活農業發展新動能

在廣州粵港澳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粵港澳農業”)運營的增城派潭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以下簡稱“派潭基地”),無人機在空中盤旋,精準播種、施肥;傳感器正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養分;云服務平臺正快速計算分析作物生長環境信息,向“新農人”提供科學、精準的種植指導。

“我們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管理。”公司法人梁藝介紹道,“比如,通過智能監測系統,我們可以精準掌握作物的生長需求,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不僅提高了產量,還讓農產品更綠色”。目前,派潭基地種植面積達數千畝,涵蓋葉菜類、茄瓜類和瓜果類等10多種有機蔬菜,年銷售農產品達2萬噸,其中直接出口的各類鮮活農產品近1.5萬噸,是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首批認證生產基地之一。

近年來,粵港澳農業依托增城總部經濟,以開拓“北菜南調”模式規模化生產,聘請中高級技術人才30人,增設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下稱“林西基地”),整合兩地優質的農副產品資源,改變單一產品規模化的單向經營模式,成功打造廣東省“粵字號”農業品牌。

“‘北菜南調’項目是一個大膽的嘗試,蔬菜的保鮮期很短,像遲菜心、西生菜等葉菜類蔬菜的保鮮期為3天左右,在保鮮技術上的研發投入、運輸成本是項目的兩大資金難題。”梁藝回憶道,為幫助企業破解資金難題,廣州稅務部門聚焦種植基地的稅費訴求,依托稅收服務“百千萬工程”驛站,為涉農企業講解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出口退稅等稅費優惠政策和業務辦理流程,幫助經營主體曉政策、懂辦理、享紅利。

2024年以來,粵港澳農業享受支持“三農”、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等政策減免超3000萬元。“在稅費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北菜南調’項目成功落地。林西基地種植的蔬菜,抵達香港后依然能保持新鮮。”梁藝說。

稅惠賦能,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

在從化區萬樹智慧漁場的養殖車間里,一排排圓形養殖池整齊排列,池中魚兒歡快地游動,卻不見工人忙碌的身影。原來,這里的一切都由“智慧大腦”掌控:自動投喂、水質監測、疾病預警……科技感十足的養殖場景,讓人仿佛置身未來農場。

“以前養魚靠經驗,現在靠數據。”漁場負責人劉曉東笑著說。“為了解決傳統養殖中的水質監控不力、魚病頻發、飼料投喂粗放等難題,我們引入先進的RAS(循環水養殖)系統,利用水下傳感器全天候監測水質變化,為魚類提供健康成長的水下環境,實現了水的重復循環利用。”

作為廣東省重點農業項目,該項目致力于打造集智能化養殖、數字化管理、品牌化運營于一體的現代化漁業示范基地,園區現有的一期水產養殖工廠主要用于產學研究,為了擴大養殖規模,二期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漁場財務朱璧穎表示,“我們一心撲在項目建設上,對稅收政策了解不多,一開始還真擔心稅務管理事項怎么做,但是稅務部門很快就打消了我們的顧慮。”為推動項目建設進程,廣州稅務部門主動靠前服務,組建“智慧漁場稅務服務專班”,到項目現場詳細了解項目建設進度、投資規模、經營模式等情況,并結合企業實際,量身定制稅收優惠政策指引,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精準輔導,幫助企業用足用好各項稅收優惠政策。

“有稅務部門的貼心服務,我們對項目未來發展更有信心。”漁場負責人劉曉東表示,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值可突破5000萬元,成為從化區數字農業發展的新標桿。

接下來,廣州稅務部門將積極落實各項惠農稅收政策,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為農業企業提供精準化、個性化服務,為鄉村振興注入“稅動力”。(耿夢圓 周嫚)

編輯:羅世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