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5月5日消息(記者 夏燕 官文清 王倩)“五一”假期,在“非必要不出省”的背景下,短途游、市內游成為廣州市民出行的首選。地處中心城區的泮塘五約成了備受追捧的文化新地標,吸引不少年輕游客拍照打卡,這座900年古村的魅力源自何處?
作為廣州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清朝聚落形態的古村,泮塘五約經歷過兩次半拆半留式征拆工程,殘垣斷壁、碎磚亂瓦,曾經讓這座古村狼狽不堪。
藏在荔灣湖公園背后的泮塘五約(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2015年年底,我帶團隊在現場調研的時候,剛好碰到一對老人家,他們指著周圍那些倒塌的房屋,說這里像打過仗一樣,一片廢墟!便廖寮s設計師、廣州市城市更新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駱建云回憶。
廣州市城市更新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駱建云接受采訪(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2016年,《廣州市城市更新辦法》頒布實施,泮塘五約成為首個通過政府主導、居民參與、企業運營的微改造項目。
如何用繡花功夫“喚醒”這座900年嶺南古村?駱建云和他的團隊用5年時間給出了答案。
“公園里的家”
“難度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沒有可以借鑒的模式。”駱建云說。
基礎設施差,與周圍街道相比地勢低洼,下雨時易積水;街巷空間窄,上空懸掛著錯綜復雜的電線電網,安全隱患大;公共服務設施缺乏……
駱建云介紹,針對這些難點,改造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補足缺失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二是恢復歷史文化風貌和傳統肌理空間;三是通過產業規劃,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泮溪五約亭上刻著“同治九年重修立”(央廣網記者 王倩 攝)
據介紹,泮塘五約保留了完整的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樸素的風貌特征,依水而建、依地形而起。
“按照這樣的風格形成泮塘五約規劃的底色!瘪樈ㄔ平忉,即風格統一以清代民居為主,在尊重原來房屋形制的基礎上,進行細微的改動與調整。
“我們把這些房屋分了類,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就加固和修繕;具有使用價值的普通房屋,重新翻新!
房屋倒塌改造后的口袋公園,變成商戶前面的入口庭院(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比如,對于倒塌的房屋,根據空間格局的需要,做相應的處理:如果房屋所在的位置,有助于增強街巷空間的完整性,就重修;如果房屋所在的區域比較窄,就清理掉,打造成口袋公園。
泮塘五約的居民在巷道上悠閑遛狗(央廣網記者 夏燕 攝)
在微改造過程中,如何凸顯泮塘五約空間肌理的歷史價值,尋找有價值的公共空間節點,把節點串聯成線,也是駱建云和團隊一直思考的問題。
“三官廟與荔灣湖之間的圍墻,我們把它打開了!瘪樈ㄔ票硎,“這個也得到了居民的認可,他覺得生活一下變得很開放很舒適,變成‘公園里的家’了!
三官廟跟荔灣湖之間的圍墻拆除,變成“公園里的家”(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除了保護建筑,微改造的過程中,團隊也格外注重對村內古樹的保護。
“有一棵榕樹,和墻以及房屋都共生在一起了,我們就召集了很多畫家,在這里畫了荔枝灣涌的效果!瘪樈ㄔ普f。
“五一”假期,不少年輕人來到泮塘五約拍照打卡(央廣網記者 夏燕 攝)
共享共治的社區共同體
“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實現這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在駱建云看來,新產業新業態的導入,比街巷空間梳理、房屋改造更為重要。
他告訴記者,曾經的泮塘五約,由于區域發展定位不確定,年輕居民紛紛外遷,留下的多是年邁的長者!斑@個區域的活力是比較差的,需要有新的一群人,和原來的居民一起共同生活!
綠至小院里入駐了嶺南蕭社、吉他私塾等小店(央廣網記者 王倩 攝)
如何吸引這群人,駱建云和團隊想到了老西關文化。
泮塘五約位于荔灣老西關核心區域,當地擁有仁威古廟、荔枝灣涌古水系,以及“三雕一彩一繡”、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最廣州”的民俗生態大觀園。
別有一番韻味的老西關(央廣網記者 夏燕 攝)
“文旅、文商、文創的活動空間和日常生活疊加在一起,我們希望吸引真正立足于廣州傳統文化基礎的文創!瘪樈ㄔ票硎。
泮塘五約里的休閑小院(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為了給入駐商戶提供便利條件,駱建云和團隊在保留每棟樓原本的規模和形式的基礎上,打通了室內的空間,取消隔墻,讓室內串聯在一起,形成“房屋套房屋、院落套院落”的格局。
“現在看來成功了,幾個比較知名的商戶品牌,就是在這樣的空間環境里,讓游客覺得很神奇!比缃,泮塘五約已吸引了不少手藝人、創業青年、非遺傳承人入駐。
充滿煙火氣的泮塘五約(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對照2019年剛完工時的場景,這里有了一種生機和活力!痹隈樈ㄔ瓶磥,這些生機和活力是由社區里的業態、商戶,以及居民、游客之間的互動所共同形成的!皹嫵闪艘粋很有煙火氣的空間效果,一個和諧的社區共同體!
策劃|王雪薇、郭翔宇
記者|夏燕
拍攝|官文清、王倩、李牧洋(實習生)
剪輯、海報|王倩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