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大灣區以優越的人才引進和寬松的人才培育政策,正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優秀青年。
在中國中山留學人員創業園里,目前已集聚逾500位海外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近400家。其中,由海外高層次人才創辦的企業達到214家,自主培養“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4名。
即日起,央廣網廣東頻道推出系列報道,記錄海外留學人員在大灣區的創業故事,展現他們的“愛國情”與“創業夢”。
第一期關注《留法博士袁軍:打破生物醫藥“芯片”行業壟斷》。
拍攝:官文清 文案:夏燕 制作:王倩
央廣網中山8月1日消息(記者 夏燕、官文清、王倩 實習生 劉錦蓉 錢泓羽)或許袁軍也沒想過,從法國留學歸來6年后,自己會從杭州跨越1300多公里,來到廣東中山創業;或許袁軍也沒料到,在大灣區創業三年后,公司能成長為國內細胞培養基領域不容小覷的力量,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細胞培養基,被譽為生物醫藥的“芯片”。在2018年袁軍起初創業時,國內細胞培養基領域還是一片空白,而這也是他們創業的“契機”。
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技術官。(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Quality Cell’意為高質量的細胞,我們公司名字‘康晟 Quacell’就是這么來的。”作為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技術官,袁軍表示,三年的發展始料未及,“但我們還是希望更快一點。”
創業“鐵三角”
“創業對我確實有些挑戰。”回憶起創業經歷,袁軍坦言,搭檔潘洪輝給自己很大的信心。
2013年,“80后”袁軍和“70后”潘洪輝在杭州相遇,當時他們都任職于同一家醫藥企業。一個是法國里昂中央理工大學的微生物博士,一個是美國肯塔基大學的生化博士,同為留學歸國人員的兩人,在工作交流中逐漸熟絡起來。
一次出差中,兩人談起了創業這個話題。當時國內的細胞培養基領域還是一片空白,我國生物原材料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造成我國生物制藥產品價格昂貴。
袁軍回憶,這激發了他們創業的動力,“高速上談了兩三個小時,我們就初步把創業的項目以及商業模式定了下來。”
然而,作為科研類人才,袁軍和潘洪輝對市場都不甚了解,創業“二人組”亟需第三人加入。后來,他們結識了當時已是某生物科技公司副總裁的吳帆,彌補了經營上的不足。自此,CEO潘洪輝、CTO袁軍、COO吳帆的創業“鐵三角”正式組成。
由CEO潘洪輝(中)、CTO袁軍(左)、COO吳帆(右)組成的創業“鐵三角”。(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2018年,經過了一圈的選址考察,“鐵三角”將康晟生物落在中山。
在袁軍看來,康晟生物立足華南,競爭對手和客戶基本都集中在大灣區,而中山正是處于大灣區中心地帶,“去哪兒都方便”。
而令袁軍最為心動的,還是中山的產業集群。康晟生物所在的火炬智慧健康小鎮,是中山市首批18個市級特色小鎮之一,也是國際化生物醫藥研發集聚區和生物產業基地。
“這里的創新性政策,可以支撐企業完成從孵化到成長的關鍵階段。”袁軍表示,中國中山留學人員創業園和健康基地園區,不僅提供企業擴大所需的生產建設用地,還配套了大量人才公寓,“這對我們留住人才非常有幫助!”
打破國外壟斷
篳路藍縷,創業者都會關聯的詞,袁軍也不例外。“一個人什么都要干,后勤也要干,運輸也要干,生產也要干,銷售也得干。”他回憶。
為了節省經費,當時康晟購置了一輛幾萬塊的二手車。如今,這輛名為“小白”的二手車,已經處于報廢的邊緣,但創始人們卻不舍得扔。“這輛車承載了我們很多的過去,見證了我們很多重要的決定。”袁軍說。
實驗室里的袁軍。(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不過,對于首席技術官袁軍來說,最重的任務還是研發。
“解決客戶面臨的痛點,是最具挑戰的。”袁軍告訴央廣網記者,國內生物制藥行業的兩大痛點,一個是細胞培養基,另一個就是細胞株授權問題。
與細胞培養基一樣,細胞株技術也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企業若要使用細胞株,需要為它的使用權付出高昂的費用。
創業第一年,康晟生物只招了三個應屆本科生,專業不對口,對生物制藥較為陌生。“那個時候設備和人員都不是很匹配,細胞生長困難,技術人員需要培訓,需要不斷摸索優化細胞株的開發方法。”
2019年,經過一年不斷的摸索和試錯,康晟生物終于研發出細胞株,成為國內第一家做細胞株獨立授權的企業。
也是在那一年,公司在業內嶄露頭角,挺過創業最艱難的時候。“當時,我們用兩款原款培養基產品,打敗了競爭對手的十幾款產品。”
有著十年的研發經驗,袁軍坦言,比起單純做研發,創業要面對的情況更為復雜。“研發的產品能不能推向市場?這是投資人經常會問我們的問題。”
但如今,康晟生物已建立起完整的研發體系。憑借著過硬的實力,這個難題也迎刃而解。
今年三月,康晟完成了A+輪融資。“我們正在建設二期項目,實現從DNA到IND申報的一條龍服務。”袁軍說。
一生的目標
“21世紀是生物技術的世紀!”高中老師一直念叨的話,在袁軍心里扎了根。
2002年,高考填志愿,他毫不猶豫地填了生物工程專業,從此與生物結下了不解之緣,一路向前深耕生物領域。
本科畢業于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畢業于法國里昂中央理工大學。袁軍自嘲自己是學術上的“流浪漢”。
留法期間的袁軍。(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時隔20多年,袁軍的大多數同學都沒有進入生物醫藥行業。
“現在生物制藥行業的人才非常緊缺。”袁軍感慨,尤其是在公派留學法國期間,讓他深刻感受到,國內與國外在生物制藥行業的差距。作為一名黨員,袁軍認為,自己既然看到差距,就應該作表率,“我還是希望應用我的所學為國內的生物制藥行業發展出一份力。”
如今,成立三年的康晟生物,發展速度令人驚嘆,2019年產值同比增長5倍,2020年產值同比增長3倍,預計2021年產值同比增長3倍。
袁軍坦言,目前公司發展最棘手的就是人才問題。“通過校企合作,每個實習生、應屆生都配有小導師,可以獲得工作上的一對一指導。”
目前,康晟生物已在中山擁有10000平方米的培養基地和CDMO(醫藥行業內定制研發生產的簡稱)生產基地,接下來還將在蘇州工業園開展二期工程,進一步提升產能。
現在的袁軍,已經不再“流浪”,帶著妻子女兒落戶中山,向著理想前行。“我的理想,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推動、加速生物藥的開發,做出幫助病人解決痛苦的良藥。”
這是20年來的初心,也是他給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