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厚重的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從取得革命的偉大勝利到邁向民族的偉大復興,一件件飽經滄桑的革命文物,記錄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紅色故事、一個個繼往開來的歷史瞬間,是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砥礪奮進最好的見證。

  建黨百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推出《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3月22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正式開播,同步在總臺央視新聞、央廣網、云聽等新媒體平臺上線。100位講述人,用“最美聲音”刻錄百年記憶。

 

  用聲音刻錄百年記憶,我是革命文物講述人、一個年近80的老文藝工作者、配音演員喬榛。我講述的文物是李大釗在國民黨“一大”上的發言稿——《北京代表李大釗意見書》。位于廣州的國民黨“一大”舊址內存有它的復刻品。

  《北京代表李大釗意見書》原文節選:

  “諸位同志們:兄弟深不愿在改造的新運中,潛植下猜疑與不安的種子,所以不能不就我個人及一班青年同志們加入本黨的理由及其原委,并我們在本黨中的工作及態度,誠懇的講幾句話。”

《北京代表李大釗意見書》

 

  發言稿近2000字,用端正的小楷從右到左豎排寫成,字跡剛健、力透紙背。這張已泛黃的紙頁,長29.2厘米,寬33厘米,展開后就像一幅古樸的書法字帖。

  李大釗這份洋洋灑灑、言辭懇切的《意見書》,曾經對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大釗

 

  下面我們就一起回到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1922年。

  這一年的秋天,一位戴眼鏡的先生叩響了上海香山路7號孫中山寓所的大門。原來,一個月前召開的西湖會議作出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的決議。為此,李大釗專程來拜訪孫中山先生。

  幾次會面之后,兩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李大釗對孫中山說:“其實我們的共產主義和先生的三民主義是一致的,所以,我建議中山先生必須改組國民黨,去惡存善,讓黨形成活力,充滿動力”。而在孫中山的心目中,李大釗正是幫助他改組國民黨的不二人選。

  1924年1月20日,在廣州一座仿羅馬古典式鐘樓里,國民黨“一大”會議召開。孫中山主持會議,李大釗、毛澤東等20多名共產黨人出席了大會。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

 

  在會上,是否允許共產黨員參加國民黨的問題,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電視劇《鐵肩擔道義》原聲:我是國民黨廣州特別區的代表方瑞麟,我有一個緊急提案,必須在黨章的條文中,增加一條那就是本黨黨員不得加入他黨......

  面對這場尖銳的斗爭,頂住來自部分國民黨人的質疑與不屑,李大釗代表中國共產黨,義正辭嚴地闡明了立場,并印發了這份《意見書》。

  《北京代表李大釗意見書》原文節選:“我們加入本黨......是想為國民革命運動而有所貢獻于吾黨的,不是為個人的私利與夫團體的取巧而有所攘竊于本黨的......”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場舊址(攝于20世紀30年代,廣州魯迅紀念館提供)

 

  《意見書》既對國民黨右派污蔑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是一種“陰謀”的謬論進行了回擊,同時言辭真切,一番肺腑之言,深深感動了在場的大多數代表,讓會場形勢頓時逆轉。

  李大釗紀念館副館長于海英:大會的參加者何香凝也曾經這樣回憶,李大釗和藹與誠懇的態度以及他透明而偉大的言論,一見便使人折服。

  最終,會議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確認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形成了革命統一戰線。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

 

  這期間以反對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為目標的革命運動,似滾滾洪流席卷中國大地。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也蓬勃發展起來,短短幾年,黨員從500多人發展到了5萬多人,增長了近100倍。這一顆顆火紅的種子,深植在人民中間,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給積貧積弱的中國帶來了希望。

  廣東中共黨史學會原副會長黃振位:國共合作的形成使國民黨獲得了新生,使共產黨得到了迅速發展,在中國革命的整個歷史進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北伐勝利進軍和工農運動大發展的有利形勢下,中國共產黨的隊伍繼續壯大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那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繪就的壯美。1927年4月28日,這位毛澤東口中“真正的老師”、年僅38歲的李大釗被反動軍閥殺害,慷慨就義。

  “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音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李大釗

李大釗(中)就義前與其他獄友的留影


  廣州魯迅紀念館、國民黨“一大”舊址講解員何禮衡:我叫何禮衡,在廣州出生,今年剛好21歲。我在國民黨一大舊址擔任講解員。每當我講解到《北京代表李大釗意見書》這一件展品的時候,我的眼前總會浮現出李大釗的身影。

廣州魯迅紀念館內展出的《北京代表李大釗意見書》和其他相關資料復制品(官文清 攝)


  廣州魯迅紀念館、國民黨“一大”舊址講解員何禮衡:“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寫《青春》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李大釗只有27歲。穿越百年風雨滄桑,李大釗的這份青春宣言依舊鏗鏘有力。我在想,他沒能實現的青春夢想由我們來延續;他沒能完成的振興民族重任,我們也一定會承擔過來。

 

兩名參觀者正在觀看廣州魯迅紀念館內的相關展品和介紹(官文清 攝)


  總監制丨劉曉龍 顧玉才

  監制丨高巖

  總策劃丨崔欣 樊新征

  策劃協調丨丁飛 孫魯晉 馮爍

  記者丨鄭澍 周洪

  編輯丨解朝曦

  講述人丨喬榛

  制作丨劉逸飛

  新媒體丨王遠 官文清 王倩

  顧問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徐鵬堂

  特別鳴謝丨上海電影譯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