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4月12日消息(記者官文清 實習記者陳宇婷)春和景明時節,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白鷺振翅,無人機巡航畫面實時傳回智慧監測中心,生態檢察官正沿著潮間帶開展季度巡查,這一幅幅動態的守護圖景,正是廣東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腳。
作為全國紅樹林分布面積最大的省份,廣東以1.14萬公頃紅樹林構筑起海岸生態防線,通過制度筑基、科技賦能、產業融合三軸聯動,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如火如荼、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呼之欲出,紅樹林面積穩步增長,探索出紅樹林保護與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范式。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俯瞰圖(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擔當作為,四級防護筑牢生態制度屏障
時值四月,央廣網記者走進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只見紅樹林繁茂蔥蘢,林上白鷺翔集,樹下魚蝦游弋,游客漫步其間。
作為國際重要濕地,湛江紅樹林保護區是全國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紅樹林保護區,總面積超兩萬公頃。2024年1月,《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部廣東省首個紅樹林專項地方法規推動構建“國家—省—市—保護區”四級紅樹林濕地保護制度體系,帶動全省紅樹林保護制度創新轉化為生態實效。保護區還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兩年來新種紅樹林300余畝。
近年來,廣東先后印發《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廣東省濕地保護規劃2023—2035年》《廣東省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指南》《廣東省林業局加強紅樹林保護工作方案》等多項文件,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推進紅樹林保護監測網絡建設,加大紅樹林科研力度,實現紅樹林資源精準保護。
如今,全省紅樹林面積已由1.06萬公頃提升至當前的1.14萬公頃,約60%的紅樹林被納入自然保護地、近95%的紅樹林被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共建立以紅樹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際重要濕地3處、國家重要濕地1處、省級重要濕地17處,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穩定。
紅樹林種植養護(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開拓創新,“金樹林”撬動萬畝級生態經濟
放眼望南粵沿海地帶,東起潮州饒平柘林港,西至湛江徐聞五里鎮,廣東紅樹林分布于14個地級市39個縣,集中在湛江雷州半島、茂名水東灣、陽江程村灣、江門鎮海灣、珠海淇澳島、惠東考洲洋等區域,串聯起紅樹林密集生長的脈絡,孕育著“向綠求金”的灣區智慧。
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央廣網記者,廣東創新構建“生態治理+綠色發展”雙輪驅動模式,從將紅樹林保護修復納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重點任務和林長制考核,到以監督推進紅樹林保護工作;從積極推進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到鼓勵各地創新探索保護修復路徑;從大舉創建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到推動生態與經濟共贏……廣東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給與自下而上的模式創新,讓萬畝紅樹林既是生態屏障,更成發展引擎,讓紅樹林切切實實地轉變為“金樹林”。
在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成立,全市通過科學規劃分區、開展生態修復、搭建科研平臺、發展生態旅游、挖掘文化價值等舉措,推動城市與生態和諧共進;在臺山鎮海灣,碧道、古村、溫泉、深井蠔等元素匯聚在一起,構筑起30公里長的紅樹林景觀,一個“紅樹林生態保育+生態養殖+生態旅游”等多功能綜合發揮的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呼之欲出;在惠州考洲洋,紅樹林碳匯資源探索在此實踐,開創了全國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先河;在湛江,紅樹林生態旅游異常火熱,研學課程、康養步道等沉浸式體驗成為致富“金鑰匙”,催生了許多新經濟新業態,構建起多形式多層級的復合式紅樹林保護體系。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