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肇慶9月17日消息 “激動到緊張!”9月18日,來自廣東肇慶的大一新生曾廣將如愿開啟自己的大學生涯。
  因為患有先天性脆骨病,他是外人眼中的“玻璃男孩”,但同時也是一名普通的“00后”,喜歡釣魚、喜歡下象棋、喜歡看小說、喜歡漫威英雄……
  從老家懷集縣崗坪鎮到肇慶學院,這170多公里的路,他靠著輪椅“走”了十三年。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對于未來,他給自己設定了很多“小目標”,而眼下只想“悄悄地溜進學校”。
 
 
 
  恐怖的骨折
  “第一次骨折的感覺,很恐怖。”在曾廣的印象中,當時自己坐在靠墻的板凳上,重心一歪,摔倒在地,用來支撐的手忽然沒了知覺。
  “那一下真的很慌,怎么也摸不到手,我媽說我手斷了,我真的以為我手丟了!”這是曾廣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骨茬刺入肌肉是特別的痛感。
  在此之后,隨著骨折次數的增多,漸漸地,他也就習慣了。“多試兩次就不痛了。”
  曾廣出生于2000年,出生前一個月被發現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癥,簡稱“脆骨病”,骨質疏松脆弱,極易發生骨折。據他的母親黎詩回憶,嬰兒時期曾廣可能只是伸個懶腰,隨之而來的就是“咔”的一聲——腿折了。
 
曾廣的母親黎詩(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更糟糕的是,這種情況屬于基因突變,無法醫治。由于反復骨折,曾廣大腿骨頭已折成了關節一樣的形狀,卻沒有關節的功能,不能用力,也不能抬起。
  四年級時,曾廣的經歷被熱心的體檢校醫發到網上,受到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的關注。自此,他開始了“北上看病之旅”。
 
在采訪過程中,曾廣始終帶著笑容(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2011年,第一次去天津看病,父母買了兩張硬座,用腿為曾廣搭成一個軟臥。“兩天三夜的硬座,爸媽比較難過,我那時候還小,坐在他們懷里面,盯著窗,一天就能過去。”曾廣回憶。
  透過車窗,他第一次見到北方寬廣的田野,高高的楊樹一排一排地掠過,樹杈上偶爾綴著鳥巢,大雁在藍天上盤旋。
  “但是來到醫院后,風景便不美了。永遠感覺醫院是個‘恐怖’的地方,一到晚上就不敢到處走。”
  在他的記憶中,第一次手術是最恐怖的。11歲的曾廣在半麻狀態中,聽到醫生的鋸子在耳邊“嗚嗚”地鳴叫。他知道,醫生把他的腿鋸成了幾段。
  曾廣被推出手術室的時候,腿上打了厚厚的石膏。晚上,夫妻倆守在曾廣病床前,不停地按摩他的腳,幫他減輕疼痛。“不能停,一停他就說疼。”
  多年的傷病,讓曾廣懂得了如何去規避“高風險動作”。只要預判到風險,身體馬上會條件反射般地作出調整。
 
  寄情于書
  曾廣出生于民風淳樸的懷集縣曾村村。他告訴記者,老一輩的村民都很和藹,歡迎他到處串門玩。村里的小伙伴陪著他在田野里挖番薯、抓魚摸蝦。
  “那時候挺好的,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牢籠,骨折好了我就會出去玩。”曾廣說。
  然而,童年轉瞬即逝。到了上學的年紀,情況特殊的曾廣只能留在家里。
  要不要送曾廣讀書?父母思慮甚久。直到有一天,黎詩背著曾廣經過鄰居家門口時,從未上過學的曾廣居然把門口貼的對聯念了出來。原來,曾廣平時已經自學了不少漢字。
  從那時起,黎詩下定決心,哪怕再難也要送曾廣去學校。 
 
黎詩接送曾廣外出(央廣網記者官文清 攝)
 
  2008年,8歲的曾廣如愿上了小學一年級。“沒去學校之前心情很激動,因為班里有村里的朋友。”
  曾廣記得,那天,爺爺幫他把桌椅送到學校,老師親切地跟他打招呼。但是,教室的窗外,一到六年級的學生都來圍觀他。
  “三分害怕,七分厭惡,也很嫌棄。”后來他慢慢克服了這種目光,甚至學會換位思考:“在我沒有見過一樣東西的時候,我也可能會那樣。”
  黎詩說,曾廣很小就懷揣著大學夢。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三,他早上六點多起床,由她抱上電動車,經過五六公里路到達學校,一天接送四次。
  由于每次外出做手術,至少耽誤一個半月,因此曾廣盡量挑寒暑假的時間。住院時,他總是帶著書,把病床調成頭高腳低,方便在床上看書復習。
  “雖然經常臥床養傷,可他從未落下功課,還拿過物理競賽一等獎。”黎詩驕傲地說。在學校,曾廣更不會落下任何一節課,哪怕是上體育課,他也要坐在旁邊幫同學們數數。
  “每門課我都挺喜歡的。”曾廣坦言,唯有英語是他不擅長的科目,“但我喜歡看英語電影,覺得講外語是一件很帥的事”。
 
  高考復讀
  2020年,曾廣第一次參加高考,比本科線高出了29分,但卻未被心儀的院校錄取。“當時一股腦地想要復讀,沒其他想法。”
  聊起復讀的壓力,他笑稱:“壓力像水一樣從我腦子里經過。”說著,他用手臂做了一個波浪狀的動作,而內心的波瀾,都被他隱藏在笑容背后。
  考慮到曾廣的特殊情況,他的母校懷集中學特批他留校復讀,不但提供免費宿舍,還為黎詩安排了校園保潔員的工作,方便她照顧兒子。
  對曾廣來說,復讀的這一年,最大的困難來自人際交往和心理壓力。
  復讀班的同學們都為前程全力拼搏,難免疏于交流。熱鬧的教室里,他常常獨自假裝看書——他坦白,其實自己也看不下去:“雜念太多了”。
  曾廣直言,上學期還能保持穩定的狀態,但下學期很想放棄。“睡覺的時候想就這樣子,放棄吧,放棄吧。”
  不過,他很快調整了心態,學會在陌生的環境里保持冷靜,享受學習的樂趣。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曾廣覺得,如今能被心儀的院校和專業錄取,已經足夠:“起碼經歷過不甘,才會有動力繼續往前爬。”
 
  新的旅途
  2021年9月18日,曾廣正式成為肇慶學院的大一新生。對于未來的大學生活,他充滿期待:“想在大學的時候學會自立,自己生活,讓媽媽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弟弟。”
  在曾廣的記憶中,媽媽在自己身上投入了最多精力,是時候把媽媽還給弟弟了,也是時候獨自開啟新的旅途。
  關于獨立,他其實早有打算。
  當初選擇肇慶學院,除了離家近,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學校的無障礙設施。“我打聽了好多,肇慶學院宿舍教學樓都有電梯,到時候我就能自己行動。”
  而選擇物聯網工程專業,也更適合曾廣未來的發展。“這個專業可以比較‘宅’,不用跟太多人接觸,減少受傷風險。這很OK!”
  肇慶學院校黨委副書記謝冠華表示,了解到曾廣的情況后,學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們專門有一個特殊的宿舍安排他住宿,也會讓他母親在校園里有份臨時的工作;同時,學校還會成立一個幫扶團隊。”
 
母親推著曾廣在校園里散步(央廣網記者 黃璐璐攝)
 
  對曾廣來說,外面的世界從未因他的病而關上大門。和同齡人一樣,他有很多興趣愛好,比如看小說、釣魚、下象棋,也喜歡漫威英雄。上大學后,他還想學習一種樂器,鋼琴、吉他或者二胡。
  曾經,曾廣有一個網名叫“站走跑”。
  如今,他表示自己有了新的ID:恒。
  “是恒心的‘恒’。”他用修長的手指比劃出來,好像也在描繪未來的美好藍圖。
 
  策劃:王雪薇、曲歆
  采寫:夏燕
  攝影:官文清、黃璐璐
  視頻制作:王倩、黃璐璐
  通訊員:劉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