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珠海6月20日電 從珠海的情侶南路遠眺,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條巨龍綿延馳騁在仃伶洋海面上。九洲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青州航道橋三座通航斜拉橋上的“風帆”“海豚”“中國結”巨型景觀成為港珠澳大橋以及伶仃洋海面上的標志性景觀。
圖為港珠澳大橋雄姿(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譚國順說:“港珠澳大橋建設從原材料到施工現場多艘3000多噸級的吊船等眾多大型裝備,全部是國產的,能建成這樣一座世界矚目的橋梁,不僅僅代表中國橋梁的最先進水平,更是這個國家綜合國力體現,港珠澳大橋將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又一張新名片。”
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引起了國際橋梁界的高度關注,吸引不少中外一流的橋梁專家和團隊前來參與建設,譚國順就是其中一位。
建了一輩子橋的譚國順參與港珠澳大橋項目前,一直是中鐵大橋局總經理,為了參與這個世紀工程,他甘愿“官越當越小”,從一個正廳級單位“一把手”,做起了港珠澳大橋CB05標段項目經理。
曾被英國《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它集橋、島、隧道于一體,全長55公里,其中主體橋梁工程長達22.9公里,是迄今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橋面鋪裝面積最大的跨海大橋。
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5月2日實現合龍,預計7月1日前后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能實現全線貫通。
歷時8年多的建設,目前港珠澳大橋進入收官階段,大橋交通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著,橋面鋪裝也將在6月底全面完工,港珠澳大橋具備年內全線通車條件。
因為內地與港澳三地技術標準存在差異,港珠澳大橋從一設計就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確定主要技術標準,即采用最高標準打造“世界級跨海通道、地標式建筑”,譬如設計壽命120年,抗16級臺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等要求。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書記、行政總監韋東慶說,要建設一座同時滿足珠海、香港和澳門三地標準體系,而且設計使用壽命長達120年的巨大規模的跨海通道,大橋的建設者們創造性地實踐了“大型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的設計理念。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近23公里的橋梁,首次在橋梁工程上部結構大規模采用鋼結構,用鋼量達40多萬噸,足以建造60座埃菲爾鐵塔。
港珠澳跨海大橋即將建成通車,這意味著港珠澳的經貿合作進入新的階段,三地之間有效實現半小時經濟城市圈,港珠澳將成為整個珠三角地區新的經濟三角體。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后,珠海至香港的交通時間將由現在的水路約1小時、陸路3小時以上,縮短到20至30分鐘內,首次實現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對接,將極大縮短港珠澳三地間的距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