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雪泓
近日,北京市地方標準《醫療機構安寧療護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正式實施。《規范》首次將醫務社工納入核心服務團隊,強調“患者和家屬共同決策”,并形成中西醫結合的“北京特色”方案,為全國醫療機構安寧療護服務標準化建設樹起新標桿。
據了解,北京作為超大城市,目前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口達514萬,占比 23.5%,已邁入中度老齡社會,人們對生命質量的追求從生存延伸至生命末期的尊嚴守護。2023年,北京市全域納入國家安寧療護試點,近百家醫療機構開設安寧療護科,1100余張床位構建起三級聯動服務網絡。然而,服務標準不統一、操作流程不規范等問題也亟待破解。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支持市衛生健康部門,具體由北京老年醫院開展全市調研,并牽頭開展標準創制,歷經兩年攻堅,最終推出填補行業空白的地方標準,率先為全國安寧療護服務提供“北京方案”。
《規范》從“硬門檻”到“軟服務”完善全鏈條標準規范。在機構資質方面,明確要求臨終關懷執業登記,確保服務專業性;人才隊伍實行“核心+補充”模式,以執業醫護為核心,配備康復醫師、精神科醫師、醫務社工等專業力量,打造多學科服務矩陣。硬件設施設置方面,從5平方米/床的住院空間到隔簾隱私保護,從基礎護理設備到智能監測系統,全方位保障患者舒適體驗。服務流程貫穿門診咨詢、入院評估、個性化方案制定、癥狀綜合干預全流程,創新性融合中西醫診療與自然醫學療法,實現“身體-心理-精神”的三維照護。
《規范》突出了三大亮點。首先,在全國首次將醫務社工納入核心服務團隊,構建“醫-護-社”協同模式,開創多學科聯動先河。同時,強調“患者及家屬共同決策”機制,讓生命末期的選擇權與知情權回歸家庭。此外,還突破性融合中醫藥適宜技術、冥想療法等特色手段,形成中西醫結合的“北京特色”安寧療護方案。這些創新舉措為全國安寧療護標準化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據介紹,為推動標準落地見效,北京市構建“培訓-協作-迭代”三維實施體系。市場監管與衛健部門聯合開展覆蓋全市的宣貫培訓,打造專業化服務隊伍;建立區域服務聯盟,推動優質資源共享與經驗互鑒;同步啟動標準實施效果動態評估,確保《規范》與時俱進。此外,財政資金、人才培養等配套政策持續加碼,為安寧療護服務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