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通江縣探索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路徑

因地制宜建良田 科技賦能助管護

5月13日,在四川省通江縣鐵佛鎮河西村“天府糧倉·百縣千片”千畝高產展示片,數臺收割機在金色的麥浪中來回穿梭,切割、剝殼、脫粒,顆顆麥粒盡收機艙。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當地農民迎來了一個不一樣的夏收時節。

  “以前我們這里基本上都是雞窩田、巴掌地,種糧、收糧得爬坡下坎,全靠肩挑背扛,累得很!”河西村村民郭吉金看著眼前機械化的收割場景感慨道,“去年建設高標準農田后,小田變大田,渠、溝、路整好了,機械化耕作,輕松多了。”河西村12社村民杜平說:“過去拖拉機壓根進不來,犁地靠牛,一天才能犁一畝,還很辛苦,現在一臺拖拉機一天可以耕50多畝地。”

  作為產糧和產油大縣,通江縣地處四川盆周山區,三山夾兩谷,山地土層淺薄、貧瘠,田塊面積小、坡度變化大,農機很難施展身手。

  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通江縣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重要抓手。“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破解山地之困,讓山區農業強起來。”通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趙懷舜介紹,通江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既注重面上的統籌規劃、一體推進,又強調區域的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在南部低山區,我們實施短變長、小變大、陡變緩、互聯互通田型改造,實現集中連片、全程大中型機械作業,將勞動力成本下降80%以上;在中部山地區則能改則改、應改盡改,著力實現全程中小型機械可耕作;在北部高山區,重點破解小微農機下田、水源建設、引水入田等基礎難題,實現一人一機便捷耕作。”趙懷舜說。

  河西村地處通江縣南部低山區,規劃改造建設高標準農田3200畝,梯次推進3座中小型灌區水庫整治、26口山坪塘維修、15處提灌站建設,實現能灌能排、旱澇保收、宜機作業,吸引了嘉祐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前來投資建設糧油產業園。“耕、種、收全程可以實現機械化,我們示范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400元以上。”產業園項目負責人張牧說。

  “高標準農田不僅要建好,還要用好、管好。”在通江縣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中心負責人李江正通過智慧數字平臺,實時監測高標準農田的農事生產、作物生長情況。

  “你看,點擊廣納鎮構花坪村,不僅可以看到實時監測畫面,還能顯示該區域的蟲情、苗情、墑情、水情,并及時提出預警。”李江介紹,園區和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聯動建設田間專家院士工作站,科技護航高標準農田運營管護,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

  “通過與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合力攻關種子研發和水利數字化孿生技術,園區作物實現了高產高效,去年構花坪村高標準農田水稻畝產達到1100斤,比全縣平均畝產高15%左右,高標準農田成了高產田。”趙懷舜說。

  截至目前,通江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9.69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7%以上,有效促進了農業轉型升級、農民增收致富。“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舉措。通江縣將繼續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通江縣委副書記劉小龍表示,接下來將依托“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兩塊金字招牌,讓高標準農田多產糧、產好糧,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讓農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編輯:黃昂瑾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