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什么產業,能將閑置的養豬場高效利用起來?2022年,海南農墾集團下屬的東新農場公司在海南省萬寧市多方考察,選中了食用菌產業。

“我們調研發現,海南省市場對食用菌的需求量超過30萬斤/天,但海南本地產量不足1萬斤/天,從事這一產業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東新農場食用菌種植基地副總經理鄒青山回憶,“我們多次派考察團隊到福建、江蘇、貴州等地調研工廠化及大棚式種植食用菌情況,最終決定從種植秀珍菇入手!

憑著一股勇于突破的勁頭,東新農場從零起步,投身這一全新領域。申請中央財政銜接資金840萬元,項目總投資4957.27萬元,建成集菌包生產車間、出菇房、養菌室、原料庫、鍋爐房等于一體的標準化生產廠房,每天可生產菌包2萬袋。

在建廠初期,聘請技術總監全程參與建設,采取垂直管理模式,制定食用菌基地事項及資金授權清單,充分給予管理決策權——采用超常規舉措,項目實現快速投產運營,從2022年4月開工,當年年底就建設完畢。在項目建設后期,東新農場快速組建管理團隊及一線生產團隊,并對所有一線崗位人員開展崗前培訓,制定生產操作規程,確保廠區運轉平穩有序,同步引進銷售團隊打入鮮菇市場。

走進這片廠區,三幢出菇房映入眼簾。網架上,一個個秀珍菇菌袋平放在網格間,形態飽滿的秀珍菇從菌袋兩端探出來;貑T工拿著剪刀,將大小、形態、品質都符合標準的菌菇剪下,整齊碼放在筐里。在智能化系統的調控下,溫度、濕度、光照、空氣等環境因素都得到適當調節,出菇環節的自動化程度達到60%以上,在養菌環節,自動化程度甚至達到90%以上,基本不需要人為干預。

鄒青山告訴記者,隨著自動化程度提高,不僅省工省時,產品標準化程度也大大提升。

“2023年4月項目投產運營,當年實現營業收入380萬元,去年實現營業收入920萬元,今年預計能達到1500萬元!编u青山介紹,從事食用菌產業是“大方向千篇一律,小細節千變萬化”,要從較小的生產規模開始一步步試驗,摸索出適宜當地的成熟技術模式后,才能滿負荷開啟生產。

3年來,東新農場在一個個“小細節”上勇敢邁出探索的步伐——

海南農墾有著充裕的橡膠木資源,將其作為菌包的基質,并對常規生產流程進行調整;

熟練掌握液體菌種接種技術,從而實現機器接種,不斷優化提升養菌、出菇等生產技術,將菌包感染率控制在1‰以內,將單包產量穩定在0.46斤以上,相較2024年提升了0.164斤,增幅達55%,A級出菇率高達94%,大大降低菌包的感染率;

通過降低菌包重量及調整配比、縮短滅菌時間、合理調配人員、光伏發電等多種舉措降本增效;

截至2025年4月,東新農場累計銷售食用菌230萬斤。秀珍菇四季栽培、全年供應,日生產可達8000斤至1萬斤,年產量達到1500噸。豬肚菇、白松茸、靈芝等食用菌品種的生產技術也已成熟。目前,東新農場的食用菌已進入海南18個市縣農貿批發市場,并與海南農墾各大商超及海南菜籃子農貿批發市場菌菇批發商建立長期購銷關系,在成都、深圳市場試銷約8000斤。

東新農場發揮農墾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食用菌種植基地解決了轄區內66名職工群眾的就業問題。東新農場將培育好的標準化菌包銷售給瓊中、定安、三亞等地的農民,在免費傳授出菇、包裝等技術的同時,幫助對接銷售資源,帶動周邊地區農民增收。

據了解,東新農場還將引種、培育、馴化新的菌種,探索橡膠林下套種食藥用菌模式,謀劃精深加工項目,逐步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實現食用菌產業多元化發展。

編輯:邵藍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