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水稻制種插秧的關鍵時期。6月26日,在清流縣靈地鎮鄧家村的水稻制種基地,制種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當地100多名村民搶抓農時,在田間忙碌穿梭,分工合作,拔秧、搬秧、拋秧、插秧,各項工作井然有序。

“我們基地水稻制種面積近400畝,制種秧苗父本已全部移栽完成,今日移栽的是母本,預計4至5天內移栽完畢。”制種大戶趙永華說道。

水稻制種秧苗分為父本和母本,制種插秧對秧苗間距有嚴格要求,插秧模式與普通水稻截然不同。清流縣靈地鎮農業服務中心的鄭仁杰解釋:“為保障后續水稻授粉均勻,每2排父本間需均勻插入8排母本。人工插秧能靈活調整秧苗栽植的深度與密度,保護秧苗根系,因此我們采取人工插秧方式移栽。”

水稻制種從育秧插秧到授粉,全流程依賴人工作業,為當地及周邊村民提供了眾多家門口的就業機會。農戶們通過種植水稻、流轉水田、務工等方式實現持續增收。

在插秧現場,鄧家村村民鄧金榮熟練地拋著秧,笑著說道:“我把十多畝地流轉給趙老板,再加上在基地務工,包飯一天還能賺兩百多元,收入還不錯!”

今年,靈地鎮構建了“政府主導+企業引領+村級聯動+農戶參與”的全鏈條水稻制種模式,引導農戶開展“烤煙+制種”輪作,大力發展水稻制種產業。全鎮制種面積預計3200多畝,種植的優良品種包括荃優607、兩優192、1892、兩優851等。

鄭仁杰透露:“趙永華基地種植的1892品種,每畝谷種產量可達400至600斤。9月中旬收割后,福建省神龍大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將全部回收。如果效益好,預計明年還將擴大制種面積。”他還表示,水稻制種可與該鎮的主導產業煙葉輪作,非常適合該鎮的產業發展。

近年來,清流縣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充分利用氣候和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稻制種產業。該縣以打造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的高標準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為目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廣早制,重點發展煙后制種,全面提升清流縣雜交水稻種子產業化水平,實現種子產業提檔升級,力爭創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大縣。今年,清流縣共規劃發展雜交水稻制種面積2萬畝以上。(清流記者站 溫玉婷)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