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交出讓城市“呼吸”的高質量答卷
——我市全力推進南方山地河谷型海綿城市建設側記
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瑞云智慧新城
6月30日,財政部公布《中央財政海綿城市建設示范補助資金2024年績效評價結果》,我市2024年度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等級為A級,在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中獲得了優異成績。
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更智慧更宜居。近兩年來,三明圍繞“山水、雨水、洪水”等“三水”疊加問題,布局實施海綿示范項目建設,建成海綿城市示范工程40項,海綿化改造成效公眾滿意度達94%,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南方山地河谷型海綿城市建設之路。2023年5月,這座山水之城憑借全域系統化推進的治理智慧,成功獲評“第三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在城市鋼筋水泥的肌理間,三明正重構人水共生的城市基因。
開出上下聯動的
“治水良方”
走進三元區陳大鎮陳墩村,瑞云智慧新城陳墩安置房錯落展開。樓宇間,透水鋪裝的延伸步道,串聯起中央綠地與下沉庭院,樓體雨水立管與導流槽構成“空中排水網”。“房子生長于海綿設施里”的設計理念,在這片約5.5萬平方米的土地上悄然扎根。
“統籌海綿城市生態理念,打造‘海綿客廳’型綠色社區,是我們的建設目標。”三明市城市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夏昆介紹,項目于今年3月通過竣工驗收,可實現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6.5%,年徑流污染控制率51.0%。
一項民生工程的落地生根,離不開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同頻共振。“建好海綿設施并非易事,你看庭院前的下凹式綠地,從深度到寬度,都是我們在政府部門牽頭商議、相關條例和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反復推敲確定的。”跟隨夏昆的腳步可以看到,小區內約2900平方米的綠地和路面形成了不少于10厘米的高低差。
顯然,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場自上而下、部門聯動的治理革命。為加速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區建設進程,我市成立了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和市長擔任雙組長,并在市城管局設立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全面統籌并高效破解海綿城市“怎么建”的各項問題,制定并頒布《三明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制度,形成從立項到運維的監管鏈條,讓海綿城市建設更加有法可依。
同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先后完成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海綿城市建設系統化實施方案,修編并發布了《三明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等一系列技術文件,
逐步構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標準規范體系,曾經的易澇點被一一攻克。
重構城市煥新的
“海綿密碼”
三明依山而建、因水而興,獨特的地形地貌,決定了海綿城市建設必須遵循“量體裁衣”思路。
每當降雨發生時,雨水攜帶泥沙沖刷至路面,泥漿沿青巖路流動,在新市北路積聚形成積水,車輛行駛時激起水花四濺等問題困擾了高巖社區居民多年。去年11月,一張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的設計圖紙落地,讓這片“問題社區”迎來蛻變。
“針對高巖片區地勢起伏多變、排水系統老舊不堪的難題,該項目通過修復邊坡、清理淤積通道和優化排水網絡等措施,大大提升了區域的防洪排澇能力。”三元區高巖片區內澇防治工程現場管理員岳代玲分享。
巧妙借助地形高差,項目建造了5個生態滯留塘,小雨時邊溝緩緩排放,大雨時層層蓄水,完美實現了雨水高效收集和綠化灌溉的“雙贏”效果。此外,現場精心布局了植草溝、雨水花園以及透水混凝土道路等海綿設施,能迅速吸收雨水,展現出“雨停即干”的景觀,高巖小區從“洪災頻發之地”華麗蝶變為“韌性十足的綠谷”。
因地施策、精準發力,三明充分利用“山環城、水穿城”的自然地貌,在尊重地形高差、順應水流規律的基礎上,建立起“上攔、中疏、下排、外擋”的防洪排澇總體布局,立足地域特色,協同打造可覆蓋城區38.19平方公里的多元示范片區——
列東貴溪洋洪澇同治示范區側重利用湖體調蓄,削減滯蓄山水,串聯沿街綠地,構建雨水蓄排體系;
城關富興堡污澇同治示范區側重通過山谷攔蓄,串聯源頭設施與排水系統,延緩山水進城,削減洪峰,同時通過新建排水管網及實施混錯接改造等,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生態新城康養宜居+海綿示范區依托新建片區優勢,建設高標準海綿片區,與周邊地塊構成匯水網絡;
東門古街歷史文化街區+海綿示范區巧妙地將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一組數據的變化,是海綿城市建設從粗放走向精細的證明:已有21.04公里防洪堤達到30年一遇標準,達標比例85.71%,透水鋪裝面積占比提升至50.3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69.2%,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平均濃度由87.5mg/L提升至121mg/L。
打造浸潤民生的
“親水空間”
海綿城市建設的成色,不僅體現在跳躍的數據刻度里,還體現在市民漫步口袋公園的從容步履里。
在三元區群二社區,新建的透水步道蜿蜒于樓棟之間,下凹式綠地和生態植草溝交錯點綴,天晴時是休閑景觀,下雨時可吸納雨水,原本囤積在路面的雨水,在新建的海綿設施引導下,匯入雨水花園等設施中。此前植被單一、設施匱乏、停車無序的生活空間,改造升級為“全齡友好、雨洪共棲”的海綿口袋公園。
“以前一下大雨,小區里到處是積水,無從下腳。”看著煥然一新的居住環境,在小區生活了近十年的市民吳女士感慨,“現在好了,雨水‘鉆’進地里比我走路還快,雨天外出不用擔心會滑倒了。”
以百姓屋檐下的積水痛點破題,用生態筆觸勾勒山水共融新景——這是民生優先的海綿城市建設法。
在這場民生工程中,三明始終將人民滿意度作為重要的衡量標尺,優先解決對群眾生產和生活秩序造成較大影響的內澇積水、水環境污染等問題,全面補齊群眾身邊的設施短板,讓更多市民感受到“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的宜居體驗。
如意湖生態濕地公園提升改造工程等公園綠道建設陸續展開,拓寬市民休閑娛樂空間;生態新城林業溪安全生態水系建設項目、大源溪水系提升改造工程有序建設,保障沿河兩岸居民不受洪水危害……一次次城市更新,交織出獨特的生態圖景。
從政策規劃的高位推動到項目建設的落地生根,從示范片區的先行先試到全域推進的如火如荼,三明海綿城市建設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這座會“呼吸”的生態城,將持續深入學習海綿城市建設內涵,為全國山地河谷型海綿城市建設作出三明貢獻。(全媒體記者 梁夢婷 通訊員 蔡文富 范龍順 劉志迎 文/圖)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