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類博物館發展迅速。在人們心目中,博物館是文化的窗口,藝術的殿堂,人類文明的集聚地。博物館往往和凝重、古遠、沉雄、寧靜相聯系,博物館也不會拒絕鮮活、華滋、節奏和創意。博物館既敬畏歷史,又懂得活化文物的當代價值;既呈現文明史詩的整體走向,又關注重要細節的文化活力;既讓觀賞者沉浸于歷史的厚重,又讓傳統成為未來的關鍵文明元素。

  “奇葩”時有出現

  但不可否認,近年來在各地博物館的高速發展中也滋生一些亂象。綜合媒體的各種報道,可以主要歸納出兩種:一、各地博物館建設此起彼伏,十分熱鬧,出現了一些速成館、掛牌館、空殼館等。各地政府重視博物館建設,這本是好事。但博物館建設重在內涵,那種“鞋子先做好,不管腳大腳小”的博物館建設模式,并不可取。同時,當下有些博物館的建設存在“盲目超前、攀高比大”的傾向,過于強調外在,導致形式大于內在。二、接連冒出一些被網友稱作“奇葩博物館”的民營博物館,它們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藏品亂、收藏途徑亂、管理亂。由于藏品市場魚龍混雜,各家民營博物館管理者的文化藝術修養、收藏文化認識也千差萬別,導致有些博物館展呈出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近年來這樣的新聞時有出現。

  這樣的亂象,與博物館“人類文明的集聚地”的本質,顯然已背道而馳。正如有評論所指出,“開博物館不是開雜貨鋪,不是炫富,而是傳承歷史文明,展示文化!睘榇,面對博物館建設與管理的諸多亂象,我們理應積極地進行必要的反思與改進。但更高層級、更重要的思維與作為,還在于我們的博物館管理者們,尤其是重量級博物館的管理者們,要樹立具有前瞻性的管理思維,制定與時俱進的管理標準,構建面向未來的管理目標。

  在筆者看來,可歸結于這一句話:今天,博物館的管理者理應思考讓博物館“活”起來,讓參觀者在其中感悟文化的對話、文明的呼吸、成長的睿智,養育傳承文脈、走向遠方的情懷。

  理念要先“活”起來

  讓博物館“活”起來,需要博物館的管理理念先“活”起來。

  可以看到,在國內一流的博物館里,如今這種“活”的管理理念正不斷被重視并得以展現。

  以上海博物館為例,上博在“活”化博物館管理理念的日常踐行中,把堅守和創意作為博物館文化的傳承智慧,推進“三大傳統功能”的現代化,努力拓展新的管理理念!叭髠鹘y功能”的現代化,即利用高新技術的收藏征集保管功能,形成學科優勢的研究功能,面向現代社會的社會教育功能。而新的管理理念則具體落實在博物館日常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以物為重+以人為本”“以史為鑒+拓展未來”“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數字博物館”“人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城市的窗口+城市的課堂”“安全保衛→平安建設”“外事工作→文化交流”“禮品制作→文化創意開發”“保管展示捐贈品→善待收藏家”和“博物館管理理論研究→博物館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這十大方面。

  博物館文化的新理念,來自昨天和今天的實踐,連接著博物館的明天。筆者將通過解析其中幾個新理念,來闡述博物館管理工作在這個時代的新使命與新特點。

  以物為重+以人為本:博物館“以物為重”,加強藏品的征集、收藏、保管與研究、展示是毫無疑義的,這既是傳統的,又是今天和明天必須堅持的。然而,博物館同時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樣才能進一步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才能使觀眾樂于走近博物館、走進博物館,才能使“以物為重”的博物館更好發揮“物”重現歷史、展示文明、傳播知識、教化心靈的作用。

  以史為鑒+拓展未來:上博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以史為鑒”理所當然,“拓展未來”也義不容辭。因為,一座優秀的博物館既承載著歷史,也面向著未來。

  城市的窗口+城市的課堂:博物館是城市的窗口,然而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又要求博物館成為城市的課堂。多年來,上博在暑假開設“未來考古學家”和“未來藝術家”學習班。文博征文與夏令營活動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上博這一“城市的窗口+城市的課堂”的新理念與新舉措,體現的正是博物館文化向外的輻射,也是博物館文化的空間跨越。

  還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管理理論研究→博物館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新理念的提出,這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命題,上博從管理實際出發,升華管理理論研究,從博物館學的高度,進行理論創新,反哺新的實踐。

  探索新路徑

  在當下的博物館管理中,數字化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命題,也是讓文物跨越圍墻、地域、時間從而“活”在觀眾中的一個奇妙而有效的新路徑。

  特別是新冠疫情考驗之下,國內許多博物館之前都相繼啟動“云”生存狀態,且各有特色與亮點。事實上,各家博物館并非在倉促中步入數字化活法。早在幾年前,相關部門就已明確要求,“重點關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需求,積極開發和引入與文博場館單位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產品、技術、裝備等,不斷豐富產品供給渠道”。今天,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通過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和設備,讓觀眾在虛擬的文化遺產空間漫游,遇見文物、了解文物,并從中獲得文化的觀照。

  與之相呼應的一個理念就是“智慧博物館”。許多博物館管理者已清楚認識到,“中國博物館已經進入智慧時代,進入文物及其產品‘活’起來的時代,要充分重視數字技術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

  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提出了建設智慧國家博物館的目標任務,進一步運用先進科技手段,推進博物館運營管理的智慧化。要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大力推進文物資源數字化,拓寬文化信息展覽開放渠道,讓更多民眾走進博物館,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2018年,上海數字化管理項目中的“董其昌數字人文”專題,是國內博物館在數字人文研究領域進行的一次開拓性實驗。該專題以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為本體展開數字化研究和展現,以數字化技術輔助傳統的器物研究,以可見的形式展現與董其昌相關的時、地、人、事,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分析中國古代繪畫的元素及特征。這樣“智慧”的展陳方式,令觀眾感覺一新,得以更好地走進董其昌的藝術天地。

  今天“智慧博物館”的內涵與特征,仍在進一步拓展中。例如,中國聯通與首都博物館成立5G+智慧博物館聯合實驗室,雙方將在博物館的樓宇、藏品、展陳、修復、教育等各專業方向,探索5G技術在文博領域的應用場景。在設想中,未來博物館里略顯枯燥的展示照片將會在觀眾眼中“活”起來。因為,從AR探索鏡看過去,原本靜態的一張照片便能立刻上演一場聲光秀。

  除了管理理念、數字化手段,筆者認為,更重要的一點在于,管理者對于博物館工作唯有靜下心來、守一不移,才能使博物館越辦越“活”、越辦越好。以敦煌研究院為例,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多次深情地訴說:敦煌莫高窟及藏經洞文物,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標志性成果!靶臍w何處?是敦煌!薄爸挥性诙鼗,我的心才能安下來。”樊院長把心沉于敦煌,靜于敦煌,讓敦煌管理之“寧”更顯“靜”意。

  筆者認為,歸根結底來說,要讓博物館“活”起來,博物館管理者的生命、理念、情懷,才是一座座博物館生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