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9日消息(記者 方永磊  實習記者 王紅霞)今年6月以來,我國江南、華南、西南進入主汛期,受持續降雨影響,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一些地方文物、博物館受損嚴重。截至7月16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廣西、湖北、重慶、廣東、福建、貴州、浙江等11省份有5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其中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7處。

  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各地文物部門成立防汛搶險應急組織,啟動汛期文物安全應急機制,全力組織開展防災減災和受損文物善后保護工作,確保文物的長期安全。

  防汛安全形勢嚴峻  古橋梁受損嚴重

  “今年汛期,受損文物范圍廣、數量多、損失大,是近年來汛期文物受損最為嚴重的一年。”宋新潮表示,長江流域省份文物受損情況較為嚴重,其中江西160處,安徽144處,湖南62處,四川41處,廣西35處,湖北31處。

  受損文物中,古橋梁被沖毀、古城墻坍塌和文物建筑房屋垮塌較為嚴重,11個省份中共有70余座橋梁受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黃山屯溪鎮海橋、四川阿壩紅軍長征遺跡達維會師橋和江西婺源清華彩虹橋等被沖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襄陽城墻發生局部坍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西桂林李宗仁故居、湖北十堰武當山建筑群五龍宮龍虎殿,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湖南婁底朱家大院等發生房屋垮塌。

  為何古老的文物建筑在嚴重的自然地質災害面前顯得尤為脆弱?宋新潮表示,洪澇等自然地質災害歷來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物本身防災抗災能力弱。古橋梁、古城墻、古民居等文物建筑年代悠遠,抵御自然地質災害能力弱。同時,我國文物建筑多為木構架結構,主要建筑材料為木材、磚瓦等,尤其是一些革命舊址,多為祠堂、民居建筑,建筑等級不高,容易在自然地質災害中受損。

  極端天氣也增大了文物安全保護的壓力。宋新潮介紹,我國文物分布區域復雜,許多位于山區、河流、湖泊、溝谷區域,受自然地質災害影響較大。今年入汛以來,南方多省持續強降雨,江河水位偏高,一些上游水庫泄洪排澇,河流中往往裹挾大量泥沙、雜木等,大流量、高流速洪水堵塞、沖擊、沖毀古橋,洪水長時間浸泡、淤埋古建筑,致使文物受損嚴重。

  啟動汛期應急機制 對災后修繕給予支持

  “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文物防汛救災工作,始終堅持以防為主,將文物單位搶險加固和保護性設施建設納入文物保護工程重點項目,將自然災害應對處置納入國家文物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重要內容,每年對災后文物修繕、修復給予重點支持。”宋新潮表示,針對今年汛期文物受損情況,國家文物局密切關注各地汛情,及時啟動應急機制,向相關省份發出電話預警,要求各地要保持高度預警狀態,密切關注汛情,全面排查可能面臨的災害險情,整治安全隱患,周密組織防災減災工作,妥善做好受損文物后續保護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構件或者部件,組織文物修繕、修復,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

  據介紹,國家文物局將根據各地文物受損實際,向文物受災嚴重的四川、湖北、廣西、安徽、江西、湖南、重慶等省份,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350萬元,支持地方全力組織開展防災減災和受損文物善后保護工作,并技術上給予重點指導和支持。

  宋新潮表示,文物珍貴脆弱、類型多樣、分布廣泛、產權復雜,防災減災工作既是系統工程,也是專業工作,需要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協調配合、共同努力,也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做好防災減災  保障文物長期安全

  文物防災減災工作是保障文物長期安全的關鍵,但目前依舊存在重難點問題。宋新潮告訴記者,從目前研究狀況來看,我國文物防災減災技術研究不足。文物、建筑學界對文物建筑的保護研究集中在建筑格局、形制、結構等方面,對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災抗災功能作用關注不夠,未能形成系統的文物防災理念和技術體系,文物修繕中防災減災措施缺少針對性指導。除此之外,防災減災整體能力不強,各地基層文物部門和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隊伍建設薄弱,人員力量普遍不足,防災減災物資裝備保障不夠,缺乏有效搶險救災專業力量,這些原因都導致了文物工作者在面對重大自然地質災害時,文物應急處置在后虛浮和搶險救災工作顯得力不從心。

  “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有效防范是基礎,科學處置是關鍵。”宋新潮告訴記者,為保障文物在汛期的長期安全,國家文物局督導各地將文物防災減災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防災減災體系,強化部門間協同配合,加強多災種綜合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等,提升文物防災減災整體能力。針對不同地域、不同類型、不同災害風險,國家文物局還有針對性地開展文物防災減災技術措施研究,形成系統科學體系,為各地文物防災減災提供科學指導。

  “北京故宮科學的排水系統使其600余年始終未遭水害,四川都江堰本身即是分水排沙泄洪水利工程,安贛州古城“福壽溝”是宋代城市排水系統等,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防汛抗災作用。當前一項重要任務是組織開展專項系統研究,深入挖掘一些古城、古村落和古建筑等本身具有的獨特防災體系和抗災功能,充分發揮其在現代城鄉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宋新潮告訴記者,進一步完善文物防災減災應急機制、發揮文物自身防災功能也是保障文物安全度汛的重要安排。

  在文物修繕過程中考慮防災問題也成為國家文物局的重要考慮宋新潮指出,各地要開展文物災害風險評估,在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不影響文物本體安全和環境風貌的前提下,將建筑加固、防震、防滲、泄洪等文物防災抗災措施,作為文物修繕內容予以同步考慮、同步設計、同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