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丹華攝
編者的話——
清晨,城墻根下,戲迷們哼唱著小曲兒;中午,西安博物院里,觀眾安靜地參觀;深夜,書燈前,作家奮筆創作……在西安這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里,文化浸潤著千千萬萬的人,滋養著古城繽紛的每一天。
本版從歷史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當代文化、生態文化等角度,講述12位人物的西安故事,勾勒西安繁盛的當代文化圖景。
1
人物:陳彥(作家、編劇)
難忘夜景繁華
在西安工作生活了30年,令作家陳彥最難忘的還是那些關于文學的夜晚。“年輕的時候,我初到長安,每每能被那種繁華折騰得大半夜不安歇。與文友相聚,談文學,也常到回民坊、東新街夜市上吃烤肉。”陳彥說。他記得,有一次半夜回來,發現單位大門早已上鎖,就不得不越過高高的鐵門翻墻進去,被看門老漢發現,呲了一頓。
現在的他不太吃夜宵了,盡管也在子時讀讀書,寫點東西,但他如今已不敢熬夜到太晚。“長輩總是喜歡把年輕人早早摁上床,才睡著踏實,那其實是對自己好動青春的失憶和健忘。我在長安子時交朋、會友、吃喝、讀書、寫作幾十年,離開至今,夢中還是夜長安的景象居多。一個城市,晚上總需有諸多神經末梢抖動著,要不然就沒生氣。”
2
人物:趙震(文物攝影師)
創作文物漫畫
凌晨時分,趙震伏首案前,開始了創作:一組用漫畫秦俑來表現竹簡的歷史與制作流程。今天,他畫的是其中的“書寫”部分。“一般竹簡書寫在竹里一面,稱為‘笨’,也稱蔑黃。每根簡寫的字數不一,有的三四十個字,有的只寫幾個字。”趙震說,別看一幅漫畫尺寸不大,通常需要花費一個小時甚至更多,這還不包括前期查閱資料的時間。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做文物攝影師20多年了,趙震工作之余最大的愛好就是畫畫。他的文物漫畫最近還獲得了“第二屆陜西歷史文化動漫游戲大賽”一等獎。“創作文物漫畫,是文物攝影工作的深化和轉化。希望用這種方式,向更多人提供輕松的文物信息和歷史知識。”
3
人物:俞孟紅(西影集團總經理助理)
傳承紅色文化
本是一天中最疲乏的時刻,俞孟紅和影片《天之陽》(暫定名)的編劇卻依然鉚足干勁、打起精神研討劇本創作。他們又將度過一個不眠之夜,直到迎來東方既白。這部主旋律影片以“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為主線,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計劃下半年開拍。“我們發揚西影精益求精的優良創作傳統,秉持一顆‘匠心’,查閱翔實史料,深入延安采風,努力創作一部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力作。”俞孟紅說。
他介紹,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還將加快創作抗疫題材電影《愛的出口》,加快推進反映一帶一路、西遷精神、秦嶺及黃河生態保護等方面的題材策劃,努力講好中國故事、陜西故事。
4
人物:閻建濱(戲曲研究學者)
唱戲成為一景
和著清晨的微風和歡快的鳥鳴,閻建濱又來到環城公園晨練并和戲迷交流。他說,自從上世紀80年代西安古城墻和護城河中間建了環城公園,老百姓就在這里健身、跳舞、唱歌、唱戲,逐漸成為西安一景。很多戲迷組成了“自樂班”,中老年人居多,都很癡迷戲曲。雖然沒有扮相、沒有服裝,但是配上敲梆子的,大家都興致勃勃,輪流上場,盡自己所能演唱一些經典選段。生、旦、凈、末、丑,各個行當齊全,不僅唱秦腔,還唱豫劇、京劇等,也有不少人圍觀欣賞。“陜西廣播電視臺《大秦腔》欄目辦了好幾屆‘十大票友’評選,我去當過幾次評委。戲迷們現場對決,唱得好的大有人在!”他說。
“秦腔叫‘吼’不叫‘唱’。”閻建濱格外強調戲曲千百年來對這一方土地上蕓蕓眾生的高臺教化作用,“就是演古人,學賢人,做好人。”
5
人物:肖瑪麗(西安交大留學生)
喜歡中國文化
旭日東升,上課鈴聲響起,來自安提瓜與巴布達的肖瑪麗走進教室。這堂課是《中國哲學經典導讀》,講的是老子。“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事物相互依存,比如美丑、善惡、有無、長短、難易,有美才可以有丑,有難才可以有易。”當老師解釋老子思想時,肖瑪麗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
肖瑪麗很喜歡老子思想,喜歡中國文化。她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是從和爸爸一起看中國電影開始的。2016年,她來到西安交通大學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來之前,我不知道西安的名字和地理方位。到了之后最初的印象是古代建筑多,城墻、大雁塔、鐘鼓樓,每個建筑都有一段悠久的歷史。”肖瑪麗說。在西安待了4年,肖瑪麗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并喜歡上這里的一切,在她眼里“西安最中國”!
6
人物:肖云儒(文化學者)
絲路連接世界
32國、8萬多里。這是肖云儒自2014年以來,以近八旬高齡,三度重走絲綢之路留下的足跡。
回想起第一次重走絲綢之路,肖云儒始終記得2014年的一個夏天。上午9點,他跟隨絲綢之路萬里行車隊共15輛越野車,從烏茲別克斯坦古城布哈拉出發,開往600公里外的庫努斯。由于汽油耗盡,車隊癱瘓在克勒孜庫姆大沙漠南沿。10點,車隊以中、俄、英三種文字向全球發出求救信號,兩小時就反饋回來辦法和聯系方式。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也打來衛星電話慰問,告知已聯系當地政府。那天,大家在一個簡易旅社過了一夜。第二天上午,烏茲別克斯坦總統車隊派加油車從首都塔什干趕到。車隊加完油,陽光燦爛。
“不走進絲路,你真的不知道古今絲路有著這樣的溫度,絲路千古情未了!這個情,是民心相通、文化交融的基礎。”肖云儒說。“絲綢之路”貫連世界,而世界如此溫暖。
7
人物:王鋒鈞(西安博物院副院長)
講解文明之源
“古代西安,俗稱長安,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是華夏民族和中華文明孕育的主要發祥地。”時間已近中午,王鋒鈞顧不上吃飯和休息,還在給遠道而來的一批觀眾講解西安的文明之源。觀眾們邊聽邊點頭,有的用筆記錄,有的則用手機拍下展品的照片。
王鋒鈞認為,西安作為周秦漢唐時期中華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國都中,是存續時間最久、對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最多的古都。他說:“在中華文化孕育、成長到昌盛的發展過程中,長安養育了無數文化創造者和傳承者,在文學、史學、政治體制、經濟模式、文教藝術、哲學、宗教、節俗等傳統文化領域,長安都有其孕育的源頭、傳承的脈絡和不朽的成就。”
8
人物:許娟娜(自然保護區巡護員)
呵護大美秦嶺
午后,經過6個多小時的跋涉,許娟娜和同事終于登上山,開始更換布設在山上的紅外相機內存卡和電池。“紅外相機一般會布設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尤其是核心區、原始森林,這樣才能拍到更多動物的身影。”這是許娟娜的一次常規巡護。每月,這樣的常規巡護路線有兩三條,還有更頻密的稽查巡護路線和責任區巡護路線。
許娟娜是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小王澗保護站巡護員。8年來,她一直堅守在一線保護站。一萬多公頃的轄區里,遍布她的足跡:從入戶宣傳、常規巡護、執法辦案,到野外監測、社區調查、森林防火……她從每一項基礎工作做起,悉心呵護大美秦嶺。今年,許娟娜還獲得了“西安青年五四之星”稱號。
9
人物:李非(游客)
重溫詩圣名篇
下午,李非來到長安杜公祠,這是他此次西安行的最后一站。“上學的時候學過不少杜甫的詩,這次來西安,得知杜甫曾在這里居住多年,寫下不少中國詩歌史上的名篇,便想去參觀一下。”
穿過仿唐代磚木結構的山門,李非來到院內參觀。在展廳里,他詳細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在碑廊中,他重溫了一首首曾經學過的唐詩。走著走著,一件珍貴的文物吸引了李非的目光——唐肅宗乾元二年杜甫手書《俯太中嚴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據介紹,這是現存唯一的杜甫墨寶,這次真是大飽眼福。”他說。
離開的時候,李非發了個朋友圈:“我在長安韋曲鎮東南的少陵塬畔,就是‘少陵野老’的‘少陵’。長安行最后一站,離詩圣最近的地方。”
10
人物:張盈(中學歷史老師)
常去曲江書城
張盈喜歡逛書店,她最常去的是大唐芙蓉園南邊的曲江書城。對張盈來說,逛書店未必意味著要去買書,“進得書店,去看看那林林總總、色彩斑斕的書籍,就是一種精神享受。”
在曲江書城二樓,巨大的書架分隔出一個橢圓的空間,名為“文化講堂”,不少文化活動會在這里舉辦。這天傍晚,她在這里巧遇了一場講座直播活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何宏,正和現場以及線上的讀者分享千年前神秘的“地下兵團”往事。
張盈是一名中學歷史老師,歷史是她的專業,而文學則是她的愛好。在曲江書城,她還遇到過好幾位作家:馬伯庸、大冰、張嘉佳,甚至賈平凹。“有時候沒有那么多時間去看外面的世界,身邊的曲江書城卻為我打開了看世界的一扇窗。”張盈說。
11
人物:惠敏莉(易俗社社長)
創排重點劇目
“鐘樓的鐘聲響著,易俗社的秦腔吼著,西安的心臟就在跳著!”每晚華燈初上時分通常是易俗社鳴鑼開演的時候。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演出雖然還沒有恢復,但是演員們的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過。
“疫情期間,我們一方面堅持復排傳統折子戲和經典劇目,另一方面也想盡辦法推進新劇目的創排。”惠敏莉說。
易俗社去年創作的歷史劇《李白長安行》受到好評,此次進行全面升級和打磨,將在大幕重啟后,呈現更為完美的舞臺效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根據同名京劇創排的2020年陜西省重點創作計劃劇目《黨的女兒》大型秦腔現代戲,不久前進行內部彩排,很快將登臺與觀眾見面。
12
人物:“不倒翁小姐姐”(網絡紅人)
感受大唐之美
夜晚,西安燈火璀璨,“不倒翁小姐姐”準時出現在大唐不夜城的演出場地。她身著唐朝服飾,手執絹扇,隨音樂曼妙舞動。觀眾中,不僅有西安當地人,也有不少來自外地的“粉絲”,還有小朋友穿著漢服前來觀看。20分鐘的演出里,“不倒翁小姐姐”不時向大家揮手、比心。充滿親和力的互動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不倒翁演出本身是個行為藝術。近距離的互動,能讓觀眾感受到大唐之美,有一種穿越大唐的感覺。”“不倒翁小姐姐”的扮演者馮佳晨介紹說,不止她個人的演出,整個大唐不夜城都在嘗試把唐文化與現代潮流結合,讓歷史悠久的文化以現代的方式呈現出來,以吸引更多年輕人。
(本版制圖:潘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