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北京11月18日消息 (記者 方永磊)11月15日至18日,上海滬劇院攜原創(chuàng)大型滬劇《敦煌女兒》和經(jīng)典滬劇《雷雨》先后上演于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和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給北京人民帶來別樣的海派文化。這是上海滬劇院連續(xù)第四年在北京大學和梅蘭芳大戲院演出,也是首次登入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被稱為“敦煌女兒”。北京大學是樊錦詩的母校,是對樊錦詩的人生有著重要意義的地方,也是她鑄造“敦煌夢”的起點。去年,《敦煌女兒》在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首演,吸引了1500多名北大師生購票觀看演出。 

圖為《敦煌兒女》劇照。(央廣網(wǎng)發(fā) 上海滬劇院供圖)

  樊錦詩的飾演者茅善玉表示,相比去年在北大的演出版本,今年《敦煌兒女》在“數(shù)字敦煌”部分的舞臺表現(xiàn)上做了新的探索。大漠、飛天、臥佛、禪定佛陀等敦煌元素通過多媒體投影呈現(xiàn)于舞臺,讓觀眾更直觀的看到了壁畫是如何通過精密的數(shù)據(jù)完整保存下來,也讓大家更了解了樊錦詩在“數(shù)字敦煌”上作出的巨大貢獻。

  據(jù)介紹,上海滬劇院歷時八年打磨的《敦煌女兒》,有望延續(xù)滬劇電影實景拍攝的模式,計劃在明年被拍成8K全景聲滬劇電影,舞臺上一些難以展現(xiàn)的莫高窟實景、大漠風情等都將通過影像畫面進一步豐富補充。

  在觀劇過程中,青年學子為樊錦詩的人生經(jīng)歷而感懷,大家紛紛表示,能甘守寂寞為國家奉獻青春的“敦煌精神”是激發(fā)他們朝著理想奮斗的源源動力。 除了《敦煌女兒》以外,此次上海滬劇院的經(jīng)典滬劇《雷雨》也將先后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和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

  曹禺先生曾在“水木清華與《雷雨》”一文中寫到:“從下種到結出果實,大約有五年,這段寫作的時光是在我的母親——永遠使我懷念的清華大學度過的。”清華的幾年對于曹禺來說,是創(chuàng)作積累的時期,也創(chuàng)作出《雷雨》這部被公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戲劇真正成熟標志的作品。滬劇曾改編過許多曹禺先生的作品,其中《雷雨》是最為廣大觀眾喜愛的“里程碑”之作。

圖為《雷雨》劇照。(央廣網(wǎng)發(fā) 上海滬劇院供圖)

  在所有的《雷雨》改編版本中,曹禺本人對滬劇《雷雨》也十分認可,并表示在根據(jù)話劇本改編的所有戲曲里,滬劇是最好的。1938年申曲前輩藝人施春軒就以幕表戲的形式演出過《雷雨》,從此“西裝旗袍戲”聞名的滬劇舞臺上的《雷雨》改編演出就沒有停止過。滬劇名家丁是娥、解洪元、王盤聲、楊飛飛、石筱英、邵濱孫、袁濱忠等都曾成功演繹該劇,為現(xiàn)在《雷雨》的演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3年上海滬劇院重新修改排演《雷雨》,在“尊重原著、忠于原作”的基礎上,改編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現(xiàn)實、貼近觀眾。著名導演曹其敬在執(zhí)導該劇時,在完整保留1959年版中“盤鳳”“花園會”“吃藥”“撕支票”“四鳳獨嘆”等大家耳熟能祥的唱段基礎上,著重體現(xiàn)人性、人情和人文精神。特別在第五場的高潮,當真相大白,悲劇命運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時,安排了滬劇舞臺上很少見的五重唱,這段極具音樂性的演唱為該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更強化了戲劇沖突。同時,結尾時那風雨交加的雷電,更是驚心動魄,將整個戲推向了高潮。

  戲曲電影是中國特有的電影片種,是有鮮明民族審美形態(tài)和文化內(nèi)涵的藝術形式。為了更好地傳承戲劇文學經(jīng)典和滬劇表演精粹,滬劇電影《雷雨》通過實景拍攝,展現(xiàn)了許多在舞臺上未充分展示的原著中的經(jīng)典場面。2020年是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上海滬劇院計劃帶著滬劇電影《雷雨》再次走進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圖為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為青年學子簽名留念。(央廣網(wǎng)發(fā) 上海滬劇院供圖)

  近年來“戲曲進校園”得到了國家和全社會大力的支持和關注,滬劇也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校園之路。2016年,上海滬劇院與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達成三年合作計劃,先后帶著《鄧世昌》《雷雨》《敦煌女兒》三部作品登入北大校園。滬劇在北大贏得了高口碑和高票房的雙豐收,還先后舉辦了“從《敦煌女兒》看滬劇的創(chuàng)新和堅守”以及“聽上海聲音,講敦煌故事”兩場主題講座,在北大逐漸形成了一批滬劇粉絲群體。

  如今,三年合作計劃成功續(xù)約,在下一個三年,滬劇院將攜手共同參與籌建的北京大學浦江發(fā)展協(xié)會,結合導賞、演出、教學等多種形式,在推出更多高品質(zhì)劇目的同時,讓海派文化浸潤北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