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 題:娛樂真人秀電影退潮 傳統紀錄電影票房增長146%
白瀛、何欣禹
娛樂類真人秀電影,曾經的院線新寵和票房推手,2016年已不見身影,紀錄電影市場雖總票房同比大幅下降,但傳統片種票房同比增長146%,被稱為“電影市場的一股清流”。
自2013年起,電視真人秀、大型娛樂活動衍生出的紀實電影席卷了院線紀錄片市場,使紀錄片成為娛樂價值鏈中的一環甚至亮點。《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分別憑借近7億元、逾4.3億元票房奪得2014年、2015年國產紀錄電影票房冠軍,同時大幅拉升了紀錄電影的總票房。
然而,娛樂真人秀電影也因其改編形式和質量受到諸多爭議。近兩年的熱潮過后,2016年,由于缺乏嚴格意義上的真人秀紀錄電影,國內紀錄片票房大幅下降。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日前在京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共上映12部紀錄電影(含1部引進片),票房合計約8292萬元,同比減少6.2億元。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傳統紀錄電影票房在去年取得大幅增長。研究報告課題組負責人、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介紹,除去真人秀類作品,2014年至2016年國產紀錄電影的票房分別是1815萬元、3163萬元、7795萬元,同比增長74%、146%。
去年上映的國產紀錄電影中,《我們誕生在中國》以6654萬元創造了中國紀錄電影(不含真人秀)的最高票房紀錄,《舌尖上的新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生門》等影片都引發了人們觀影和討論的熱潮。
“這些紀錄電影的題材覆蓋面很寬,從中國傳統食物、傳統文化到動物世界、社會現實、草根民眾生活,它們讓觀眾對紀錄電影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紀錄電影的社會關注度獲得了空前提升。”張同道說。
報告顯示,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民營公司開始進入紀錄電影領域,投資制作紀錄電影。相對小眾的紀錄電影為了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也開始積極拓展新的傳播途徑,跨媒體推廣、傳播成為趨勢,促進了紀錄電影票房的增長。
“往年很多紀錄片都是‘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如今進行市場推廣的紀錄電影逐年增多,2015年多數人可能只記得《旋風九日》和《喜馬拉雅天梯》,但2016年則會記住一長串紀錄電影的名字。”張同道說。2016年,《我的詩篇》通過“眾籌觀影”持續放映一年,最后獲得179萬票房,創造了紀錄電影傳播的新模式。
報告指出,2016年是中國紀錄電影的轉機之年,未來幾年紀錄電影將迎來生產高速增長期。但由于電影市場不確定因素多,市場風險相對更高,目前很多投資都屬于市場試水行為,預計這種狀況還將延續一個階段。
“雖然能夠實現盈利的紀錄電影寥寥無幾,但這些電影在市場上所做出的嘗試和努力,正悄悄改變觀眾對紀錄片的認知度,優化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張同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