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發報聲,訴說著共產黨人的果敢和堅定,化為舞者足尖上的力與美;抒情的雙人綢吊,展現槍林彈雨中革命者的摯愛深情;《義勇軍進行曲》響徹全場,舞臺上下為人民共和國詠唱……
上海將迎來解放70周年。同時,5月下旬,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也將在上海舉行。5月的黃浦江畔,院團薈萃、佳作頻現,雜技劇《戰上海》、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集中公演,音樂劇《國之當歌》等啟動巡演,上海舞臺迎來非同凡響的“紅五月”。
海派雜技劇亮出“紅色筋骨”
這是一場“穿越”歷史時空的心靈洗禮。5月7日,雜技劇《戰上海》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首演。海派雜技首次探索紅色主題,劇目未演先熱、一票難求。
老一輩觀眾還記得,電影《戰上海》曾引發熱烈反響。如今,銀幕作品“變身”舞臺版,雜技劇《戰上海》勇于守正創新。
“用雜技表現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需要主創團隊深刻領悟革命先輩的堅定信仰和精神,演出才能有筋骨、有血肉、有溫度。”上海雜技團團長、上海市馬戲學校校長俞亦綱說。
《戰上海》演員團隊近80人,平均年齡只有24歲。前期創作熱身,雜技團組織青年團隊參觀了高橋烈士陵園、龍華烈士陵園等,并根據史學專家輔導,重訪歷史遺跡,重走“解放上海之路”,感悟70年前人民軍隊的壯舉。
上海特邀多位軍旅藝術家共同牽頭創作,量身定制這部雜技劇。全劇采用了17個經典和新創節目,并在雜技技巧、道具上進行改革創新,以海派雜技特有的驚險和張力,立體“再現”70年前壯烈的戰斗場景。
從銀幕到舞臺 傳承“紅色基因”
不僅是《戰上海》首演受關注,2018年末上海歌舞團將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搬上舞臺,“諜戰+舞蹈”這一全新表現形式,吸引了老中青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到劇場重溫那段驚心動魄的隱蔽戰線故事。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取材于一段真實歷史。1948年末,在上海長期從事黨的秘密工作的共產黨員李白,在向黨發出重要情報時不幸被捕。1949年5月,李白在上海解放前夕壯烈犧牲。
上海歌舞團團長、該劇制作人陳飛華說,經過長達兩年的選題“孵化”,主創采風、專家研討、劇目論證,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終于搬上舞臺。
舞臺上,青磚灰墻的石庫門弄堂、忙碌的老上海報館和裁縫店,“李俠”堅守在發報機前,被捕一刻毫不畏懼、鐵骨錚錚……劇評界認為,融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體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尊重歷史、緬懷先烈的同時,賦予昔日銀幕上“李俠”這個角色全新的生命,讓紅色題材完美融入現代文藝載體中。
首演以來,觀眾被這部作品的精致與傳神所打動。有網友留言:“穿越”歷史時空的舞步,令人肅然起敬,向英雄致敬,為舞者喝彩。
5月,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將參評我國舞臺藝術最高獎項——文華大獎,并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幕演出。
實現文藝創作的“紅色接力”
一場文藝創作的“紅色接力”,正在上海學術界、文博界、文藝界接續展開。上海評彈團根據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藏文物的真實故事改編推出中篇評彈《初心》,目前已完成劇本初稿。
《初心》的主人公是上世紀20年代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張人亞。他是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藏《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原主人,他和他的家屬曾冒生命危險保護了一批黨的重要文件。
起初,這則傳奇故事主要由紀念館的講解員向觀眾介紹。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將其撰寫成故事稿《守護》,經講解員宣講,在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上脫穎而出。得悉這一藍本,上海評彈團果斷決策,將《守護》改編成中篇評彈《初心》,劇本初稿目前正由專家打磨。
“堅守初心,更堅定信仰,從文物到故事,再到評彈,文藝創作可以將共產黨人的崇高品格傳播更廣。”徐明說。
評彈藝術不僅是江南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同時也是傳播紅色文化的文藝“輕騎兵”。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說,老一輩藝術家留下了《海上英雄》《江南春潮》等一批紅色主題作品,進入新時代,評彈人更要發揮好本領特長,把歷史上、生活中的共產黨員先進事跡、動人故事,化為文藝創作不竭的源泉。(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 孫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