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董卿受聘華東師大兼職教授。 田波瀾 攝
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記者 陳靜)以《朗讀者》為代表的系列電視綜藝節目走紅,中國電視綜藝類節目正回歸主流價值觀。此類節目能否引領觀眾走向閱讀生活?主流媒體如何重建人文精神?新的人文精神能否照亮電視變革之路?
田梅表示,《朗讀者》重在“者”字,講的是人,是人的真情實感,朗讀是橋梁。 張昊天 攝
為了探討這些問題,11日,“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國電視變革之路——朗讀者現象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中央電視臺《朗讀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朗讀者》節目總導演田梅、執行總導演邵玉峰、導演榮毅當日現身會場。圍繞“朗讀與視覺:人文、歷史與危機”“朗讀者與我們的時代”兩大主題,知名主持人董卿與來自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單世聯、張濤甫、陳恒等各抒己見。
華東師大黨委書記童世駿、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在開幕式上致辭。童世駿表示,面對《朗讀者》現象,首先想到的是朗讀和閱讀的關系。閱讀本來就是一種傾聽,是讀者對作者的傾聽;但閱讀變為朗讀以后,就不僅作者在傾聽,讀者也在傾聽。他認為,《朗讀者》現象核心是朗讀者和觀眾們一起傾聽;最吸引人的應該是那種與情交融,但并不被情淹沒的理。童世駿希望通過此次《朗讀者》現象研討會,共同探尋主流媒體實踐社會人文精神,用新的人文精神照亮中國電視變革的未來之路。
田梅表示,《朗讀者》重在“者”字,講的是人,是人的真情實感,朗讀是橋梁。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書記、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博導單世聯教授認為,《朗讀者》已經在中國社會乃至海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獲得了充分的好評。他表示,人文精神完全可以照亮中國電視改革。他同時指出,照亮中國電視發展的不僅僅是人文精神,還有其他的東西。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博導張濤甫指出,從媒介史的角度來講,人跟世界的感知離不開媒介,媒介給人們準備了一個連接這個世界的機構。他認為,《朗讀者》重新激活人性的能量和公共集體記憶,會引發人們進一步的思考。
本次研討會由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主辦、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協辦。當日,董卿受聘華東師大兼職教授,未來將更多參與并且指導該校新聞傳播類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相關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