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0日消息(記者車麗)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在醫院就診的過程中,不少患者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得了同一種病,不同人治療方案、療效甚至花費都會大相徑庭;那么,能否規范出一個“路徑”,讓臨床工作更科學化和規范化?
早在2009年新醫改啟動時,原衛生部便部署探索制定“臨床路徑”,也就是為特定的疾病臨床診療設置科學規范的操作路徑和流程。現在,近九成公立醫院已經開展臨床路徑管理,將如何做好診療的“導航系統”?
所謂“臨床路徑”,主要是針對某種疾病或者某種手術制定的具有科學性和時間順序性的醫療照顧計劃。特別是將所涉及到的關鍵檢查、治療、用藥、護理等活動進行標準化。山東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是2009年原衛生部推行臨床路徑管理后,首批試點醫院之一。
副院長班博說,使用臨床路徑的導火索是基于一個病歷。“呂先生得了極性化膿性闌尾炎,他和同院的劉先生一起做的手術,他比劉先生多花了一半的費用,他就投訴了。我們醫院當時也非常重視,一個是質量的保證、再一個是費用的保證。2009年年底的時候,我們對糖尿病、心衰、高血壓、腦梗做了這些疾病的臨床路徑的管理了。到今年上半年,我們共有337個病種實行了臨床路徑,臨床路徑的個數有457個,完全率94.8%。”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張俊說,對于患者而言,臨床路徑像一本為患者制定的對抗疾病的“導航系統”,讓患者清楚知道每天的診療方案;臨床路徑對于臨床診療,像“食譜”于做菜一樣,是一個具有科學性和時間順序性的標準“流程圖”。通過標準的臨床路徑,哪些檢查是必須要做的,哪些檢查是不必要做的,這樣就避免了過多的檢查和過度的治療。“我們做手術都要預防使用抗菌素。我們醫院現有的抗菌素品種有49個品種,在沒有實施臨床路徑之前,大夫可以自主選擇,有選擇一代的,有選擇三代的,非常混亂。實施標準臨床路徑后,我們要求在術前的30分鐘到2小時之內用抗菌素,這個時候正好是抗菌素濃度最高的時候,可以保證病人用最少的抗菌素,花費最少的錢達到最安全的質量效果。”
臨床路徑——不僅規范了醫療診療行為,也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費用,減輕了患者就醫負擔。例如河南省實施了67個病種基于臨床路徑的按病種付費后,次均住院費用比按項目付費降低了10%,而目錄外藥品費用所占的比例下降了3%。
在醫院管理者看來,“控費”并不是臨床路徑要實現的直接目標,而要要規范了醫療診療行為,進而提高了醫療質量,“控費”則是必然隨之而來。
臨床路徑在個性中提煉共性的同時,是不是限制了醫生的“自由裁量權”?其實臨床路徑主要針對診斷明確的疾病。一般的綜合醫院至少70%的病人是有明確診斷的。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與護理處處長李大川表示,中華醫學會頒布臨床路徑之后,各個醫院還會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細化。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共有近7000家公立醫院開展臨床路徑管理,占全國公立醫院的88.5%。臨床路徑已經累計印發達到了1212個,覆蓋了臨床30多個主要專業,基本實現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全覆蓋,能夠滿足臨床診療的需求。浙江省臺州醫院院院長陳海嘯特別指出,臨床路徑對疑難雜癥并不適合。
臨床路徑管理,作為控制費用和提升醫療質量的神器,以患者為中心,其本身所包涵的理念也昭示著中國醫改的方向。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表示,《臨床路徑管理指導原則》正在修訂。事實上,基層醫院引入臨床路徑時更有獨到之處。“我們現在已經頒布實施的覆蓋三級醫院的1212個臨床路徑當中,有216個是適用于縣醫院的。因為大部分的多發病、單純疾病我們希望在縣域內解決,縣醫院通過臨床路徑作為引導,對于規范基層醫療機構,指引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實施診療行為,應該是更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