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3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網絡遺產繼承的便利,與用戶信息安全的保護,兩者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專家建議,有必要將網絡帳號、密碼、注冊信息記錄一下,以防萬一。
如今的互聯網用戶已經習慣在網絡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給朋友點贊和留言。如何解決意外發生,而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的網絡虛擬財產無從知曉的情況?互聯網數據專家Wendy把自己的作法推薦給人們。她和她丈夫每個人都有一個大紅本,兩人約定好當一方去世后,另一個人就可以去看這個本子。那里面記錄了她所有的個人互聯網信息,比如用戶名和密碼,還有她在哪些網站上注冊過,以及她用過哪些服務等。他們每3個月都會更新一次信息以防不時之需。
我國新頒布的《民法總則》在明確了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的同時還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北京網管辦評議會法律專家朱巍分析,《總則》明確了互聯網數據權和虛擬財產權都屬于民事權利的一部分,體現出這次民法典的編撰具有相當的時代性。同時,也適應了互聯網融入民事生活的社會現狀。另外,數據權和虛擬財產在未來非常有可能額外進行特別法的規定。好處是立法對新事物必須要有所回應,不能讓新型民事權利沒有法律上的依托。與此同時,對尚在發展的新型民事權利還有待繼續研究。
朱教授還分析,虛擬財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物權屬性,但還是跟普通的物不一樣,特別是在繼承方面,虛擬財產有強烈的“人身性”。也就是說,這些虛擬財產通常都是跟帳號聯系在一起的,和虛擬世界里的人際關系、人脈來往密不可分,繼承可能會侵犯個人隱私權,所以法律出臺還得慎重。“國外曾經有過相關判例,死者去世之后,家屬要求繼承其虛擬財產,網站認為虛擬財產涉及的帳號、密碼,涉及到死者生前的隱私權,死者不一定愿意將生前在虛擬世界交往的信息向世人公布,或者向繼承人公布,最后拒絕提供。這個判例提醒大家,如果把它認為是物權,在繼承權處分方面可能忽視‘人身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