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7日消息(記者費磊)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年來,央行多次出臺文件對第三方支付平臺予以規范。從2011年5月首批非銀行支付牌照發放以來,央行共發放270張支付牌照,除去浙江易士、上海暢購、廣東益民等3家支付機構因嚴重違規被央行陸續注銷資質后,市場上的支付牌照還有267張。2016年8月,當央行宣布不再批設支付機構后,現有的267張支付牌照便成為稀缺資源。隨著監管層對政策的收緊,即便是不知名的支付牌照也有望受到熱捧。第三方支付牌照已變成賣方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牌照是禁止買賣的,企業若要進軍支付領域,只能是收購原持牌公司。2014年底,萬達以20億元收購快錢。2016年2月,小米收購捷付睿通65%股權。2016年8月中旬,恒大集團完成對廣西集付通支付有限公司的收購,有知情人士透露本次收購價格在5.7億元左右。2016年10月,唯品會全資收購浙江貝付,正式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消息人士稱,這次收購價格為4億元左右。
當前風生水起的第三方支付市場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些亂象,風險事件頻發。部分支付機構風險意識薄弱,客戶資金和信息安全機制缺失,安全控制措施不到位,對消費者的信息和財產安全構成了威脅。
面對這種局勢,2016年8月,央行在對第一批支付業務資質續展時表示,堅持“總量控制、結構優化、提高質量、有序發展”的原則,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機構。最近一兩年來,一直在抑制“非銀支付機構”的類銀行功能,其目標是把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壓縮為交易的通道,而不能吸納存款、放貸、沉淀資金。
央行整肅第三方支付市場秩序毫不手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央行頻頻開出罰單。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央行開出罰單超過30多張,處罰金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其中,去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對易寶支付開出合計5295萬元的千萬級罰單,該罰單是央行近年來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的最大罰單。
在開出罰單的同時,央行對于支付機構牌照的續展也本著更為審慎的原則。去年下半年,央行對2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進行續展。央行有關負責人當時曾表示,將根據“總量控制、結構優化、提高質量、有序發展”的原則,對《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審核工作予以從嚴把握。
今年1月,央行發布通知稱,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機構應將客戶備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為20%左右,最終將實現全部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