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2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3年,能改變什么?”曾經的首鋼老廠區,如今已經變成了京西新地標——首鋼園,熱火朝天的精煤車間也變成了國家隊的冬奧訓練場館。曾經做過軋鋼工、維檢工、焊工的首鋼工人劉博強沒想到,幾年功夫,他擁有了一個屬于冬季運動的新職業——“制冰師”。

  北京冬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要成功舉辦一屆冬奧會,離不開各種熟悉冰雪運動臺前幕后的專業技術人員。由于過去我國冰雪運動開展還不太廣泛,很多工種是從無到有。不少工作人員也是在這幾年間從“門外漢”蛻變成“真專家”的。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劉博強師傅的講述,一起走近“制冰師”這個神秘的職業。

  大家好!我叫劉博強,是一名制冰師。現在在北京首鋼園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為國家冰壺隊的日常訓練提供制冰、掃冰和冰面維護服務。在成為制冰師之前,我就是首鋼一名普普通通的鋼鐵工人,軋鋼工、維檢工、焊工我都干過。直到四十歲,我才第一次接觸了“制冰”這個全新的工作。你可能會好奇,從曾經的火中淬煉,到如今的冰上修煉,我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跨界?這還得從三四年前說起。

  首鋼老廠區停產搬遷后,北京冬奧組委入駐了首鋼北京園。作為留守下來的轉崗職工,我進入了當時新成立的園區綜合服務有限公司。2017年初,我看到了公司一則制冰掃冰培訓通知。“制冰掃冰”是干嘛的?難道首鋼要生產冰棍了么?咱不懂,純好奇,就第一個報了名。后來才知道,這原來是去首都體育館學習運動冰場的維護。在這里,我第一次見到了用來修整冰場的掃冰車,初步了解了怎樣駕馭這個前面帶著刮冰刀,長得像大街上的清潔車的大家伙。

  也是在這里的培訓間隙,我旁觀了花樣滑冰運動員們的訓練,第一次體會到了冰上運動的魅力。后來,我又隱隱感覺到,這次學習可能和首鋼園參與北京冬奧會的工作有關。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個明白,把冰場的那些事弄個門兒清!

  2018年6月,首鋼園里,由曾經的廠房改造成的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冰壺和冰球場館正式投入使用,國家隊陸續進駐。帶著之前培訓時整理出的筆記,我也加入了這“四塊冰”的運營維護團隊。

  而這其中,冰壺館的維護,則是做好這“四塊冰”的精細活兒中難度最大的一個。

  冰壺運動,對冰面平整度和滑度的要求極高。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化,哪怕是一兩毫米的落差,都會影響冰壺的滑行走向。場館內的濕度也影響著冰面的滑度。如果濕度過高,冰上就會起霜,冰面滑度就會下降,這都直接關乎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和成績。

  我們看到的冰壺,其實并不是在一片平整的冰面上運動,它滑行在一片凸起的小冰點上。在冰面上制造這些小冰點的過程,就是“打點”。

  這要求制冰師身背四十多斤的打點壺,一只手拿著類似于花灑的噴頭,以恒定的行走速度和穩定的甩腕幅度,讓水滴均勻地落滿賽道。一條冰壺賽道全長45.72米,寬5米,打一次點,規定時間是45秒,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甩腕力度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要完美掌握這項技術,只有依靠數以萬計的重復訓練形成的肌肉記憶。

  現在,我的左右臂因為長期打點,明顯粗細不一樣。不過,能得到不同頂級制冰師的一致認可,再想想那些乒乓球、羽毛球運動員也都是左右胳膊不一邊粗,咱這也算職業化一回,值了!

  疫情以來,出于防控需要,國家隊的集訓變成了封閉進行,我們的工作節奏也作了相應調整。每次進館上冰,就意味著要連續封閉工作14天,期間不能離開園區。今年春節假期,國家隊的訓練一天也沒有停,我也在冰場上度過了成為制冰師后第二個沒能和家人團聚的春節。有時候,一天的工作結束,我喜歡留在館里,看著制冰設備正常運轉,一切都好,就感到十分踏實和安心。自己上冰干活的時候,我也喜歡哼個小曲、吹個口哨,消遣寂寞、放松心情。

  大年初四,我結束了最近的一輪封閉工作。走出園區,呼吸著早春溫暖的氣息,也仿佛聽到了北京冬奧會越來越近的腳步。我心里有一份小小的憧憬:不知道來年的大年初四,也就是冬奧會正式開幕的那一天,我能不能以制冰師的身份,走進冰立方,走上賽場。

  為了那一天,我,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