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5日消息(記者張聞 朱宏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月4日晚,北京冬奧會倒計時一周年活動在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舉行,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火炬外觀設計“飛揚”正式對外發(fā)布。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2008年北京夏奧會火炬“祥云”,當年“漆紅色”“祥云紋”成為人們的經典回憶。13年后,北京冬奧會火炬“飛揚”“駕云而來”。北京冬奧會火炬主體為銀色與紅色,象征冰火相約,激情飛揚,照亮冰雪,溫暖世界。北京冬殘奧會火炬則選用銀色與金色,寓意輝煌與夢想,體現“勇氣、決心、激勵、平等”的殘奧價值觀。遠觀“飛揚”,中國風的配色隨著火炬動感的造型纏繞上升。近看紋理,祥云逐漸“暈染”成雪花,細膩外透著親切,讓我們似乎又感受了2008年北京之夏的韻味。

  火炬外觀設計師李劍葉告訴記者,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微妙的視覺沖擊,是因為有三大“雙奧之城”的密碼被不著痕跡地編織進了嶄新的“飛揚”。李劍葉介紹:“首先看它的顏色,2008年的火炬是銀跟紅,這次也是用了銀跟紅,但是用的方式有些變化,做了漸變處理,看起來更現代一些。同時在整個火炬的靠下方,從祥云的圖案慢慢變成了有點像剪紙風格的雪花的一個圖案。仔細觀察這個漸變還是挺微妙的,呼應了2008年當時那場盛會。除此之外,它本身的外觀有些靈感是源自于2008年那個主火炬塔,也是旋轉上升的感覺。”

  如果說北京冬奧會手持火炬的靜態(tài)造型體現了傳承,那么當火炬動起來,我們則看到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比如交接儀式,兩只火炬的頂部可以緊密相扣,它象征著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再比如,當火炬燃起來,你將看見一道有別于以往,盤旋上升的火焰。李劍葉稱:“把火炬從原來的完整的封閉的形狀,變成一個開放的形狀,內外有飄帶,中間是火在燃燒。這個燃燒方式本身也是特別創(chuàng)新的,跟傳統(tǒng)的火炬燃燒不同。傳統(tǒng)是一團火,我們像是火龍一樣盤旋著往上面走,通過一些設計讓火從小慢慢變大,這樣頂端會變得更有活力。”

  讓火焰盤旋躍動是一個絕妙的主意,但如何在技術上落地仍困難重重。碳纖維專家、中國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黃翔宇說,火焰與火炬外殼充分接觸,技術要求本就高,而這次火炬外殼又創(chuàng)新性的使用了碳纖維,可謂是難上加難。“過去的火炬,火焰在火炬筒上方,火炬外殼幾乎接觸不到火。而這把火炬,上邊有一大段是和火充分接觸的。所以這個碳纖維復合材料要耐七八百度的高溫,還要耐火,這對我們研發(fā)團隊來說是一個很難的課題。我們篩選了多種樹脂,進行了多次的成型工藝的摸索,最后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所以這把火炬集成了很多非常先進的科技。”

  此外,北京冬奧會火炬還采用了氫氣作為燃料。氫燃燒產物為水,完全“零”碳排放,這也和“綠色辦奧”的理念相契合。為了使氫氣能夠安全可靠并“有顏色”地燃燒,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提供了技術保障。高級工程師韓宗杰介紹稱:“大家都知道氫氣的火焰在日光下是不可見的,因此我們首先研制了一種可以調節(jié)氫氣火焰顏色的配方。另外,在冬奧會的火炬?zhèn)鬟f過程中會有很多高速和大風的環(huán)境,我們解決了火炬在大風中火焰燃燒的穩(wěn)定性。手持火炬的內部空間是非常狹小的,如何實現高達幾百倍的大比例的減壓,我們研制出了輕量化的,小型化的氫氣減壓裝置。”

  火炬是奧運會形象景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傳承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載體。從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正式設立火炬接力以來,歷屆奧運會組委會都力圖在火炬設計上體現主辦城市、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在方案確定上也都格外慎重。這次北京冬奧會的火炬設計方案先是在182件外觀設計中產生了十件作品。隨后,經冬奧組委多次研究,并征求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意見,各界公眾、專家代表評議,最終確定了現在的設計方案。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副部長王向豫說,選擇在倒計時一周年節(jié)點發(fā)布火炬方案,寓意冬奧熱情的點燃。“火炬接力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開場鑼,通過火炬接力活動,將聚焦冬季運動,促進全民健康,推動殘健融合,營造北京冬奧會舉辦的良好氛圍。我們在冬奧會倒計時一周年活動上發(fā)布火炬外觀設計,是想用火炬點燃全世界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熱情與廣泛期待。”

  在2月4日晚的活動上,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冬奧組委主席蔡奇表示,目前,籌辦工作總體計劃順利實施,所有競賽場館全部完工,賽事組織和服務保障穩(wěn)步推進。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通過視頻向各國奧委會發(fā)出邀請,邀請各國家(地區(qū))奧委會及各位運動員參加北京冬奧會。他表示,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是一個偉大的時刻。“我們的中國伙伴和朋友將舉辦一場卓越的冬奧盛會,此次盛會將永久改變冬季運動的面貌。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改變整個世界的冬季運動景象。2022,北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