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5日消息(記者王逸群)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年特別報道《你好,2020》,今天(5日)推出《新高考,新挑戰》。

  “剛才是英語課,下面馬上要上的是數學課。現在很多教室里,大家應該已經換好了選科的班級了,就是走班走完了,要上課了。”馬樂妍是清華附中高三11班的學生。今年,她將迎來北京市的新高考。過去的17年,北京的高考模式是“3+X”。今年高考將取消文理分科,采取“3+3”模式,也就是說語數外三科統考,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6門功課選擇3門參加考試。馬樂妍在高一的時候,就基本選定了自己“選考”的科目。馬樂妍說:“歷史是我最喜歡的,學習歷史有助于培養我的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和分析解釋問題的能力。化學有助于培養我的科學精神,拓寬專業選擇面。高中政治分為四個板塊——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這四個和我未來希望從事的職業是密切相關的。”

  高三11班的教室門口有一塊電子屏,屏幕上一排藍底白字的課程表上清晰標注了這間教室什么時候以行政班的身份上統考科目,什么時候上走班選考科目。班主任白傳江說,這個定制的“電子班牌”,是走班制教學的直觀寫照。白傳江說:“高三11班就是行政班的班級號,從第一節到第四節是固定的班(語數外),第五節自習。下午的第一節課就是走班了,X1的生物,X2的物理,X1的化學。X1就是‘選考一班’的意思。”

  劉威是清華附中高三2班的班主任,經過了一年多的磨合,班里40多個學生,40多張不同的“課表”,她幾乎能倒背如流。她說:“什么樣的科目組合選擇都有。剛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我經常遇到‘這個孩子是選啥的來著’。現在,一看這個孩子就知道他(選擇的)是‘物化生’(科目),這個孩子(選的)是‘史地政’,都有。”

  “3+3”選考,可以排出20種不同的科目組合。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坦言,最簡單的操作方式是提供幾種固定“套餐”供學生選擇,最終還是決定尊重每位學生的選擇,將“自助餐”提供到底。王殿軍說:“比如排課的問題,就比過去難多了,學生選擇豐富以后,感覺教室都不夠用了。老經驗遇到新問題,就會有很多沖突。籠統來說,新高考改革之后,學生選擇豐富多彩了,教學管理安排和支持系統都要調整。光排課就要花半個月甚至更多時間,不能因為有的組合選擇的少就沒有人教了。另一個是,我們有一個支持學生選科的系統。”

  選考、走班制教學帶來很多的細節問題,比如任課老師想要尋找某幾個分散在不同行政班的走班學生了解學習情況,該怎么迅速搞定?比如,選科走班之后,原有行政班里的同學和“走班來”的同學,如何輪換座位?擦黑板的值日生怎么定?白傳江老師說,“摸著石頭過河”之后,他們已經有了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學校特色之一就是有一個‘班級工作組’制度。一個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工作組組長,一個班40個孩子,出去走班的時候會有6科,我們會盡量保持是6個老師,相當于在組長(班主任)領導下,有5個班級組成員,會在期中、期末、月底等有班級組組會,溝通教學工作。班主任對于班級管理的了解會和別的老師講,別的科目的老師遇到的問題和班主任反饋。”

  去北極考察,在能源實驗室、人工智能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開展項目研究,在全國各地參加研學活動……王殿軍校長說,其實改革的初衷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因為現在的考試內容和方式,已經特別強調思維水平了。死記硬背,能刷一個不錯的成績,但是分高不了。因為現在的考試要求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那就得學得活。為什么花很多時間在實驗室做研究項目的學生的分數還比別人高?改革的初衷,就是要改革人才培養不是很‘給力’的問題。我們的課程開設得非常豐富,特別強調科學教育、體育教育、藝術教育,甚至勞動教育社會實踐。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當然更加強調立德樹人。”

  白傳江老師說,陪伴這批學生兩年多,他明顯感覺到,自由選科后,孩子們的學習動力更強了。“這樣才能讓教學更加接近本質,就是我們真的是為了興趣,為了探索一個問題,付出多少努力,就是‘我是心甘情愿的’。我希望2020年的高考,能夠給所有孩子,不管他選了什么科目,都能夠給他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

  劉威老師的新年愿望是八個字:潛心耕耘,靜待花開。“我希望,孩子們既然是深思熟慮后作出了自己的選擇,那就在(2020年)好好做好(新高考)這道題,把自己的選擇做出一個‘最優解’。”劉威說。

  新高考這道考題能否考好,王殿軍校長說,他更看長遠。“我希望,北京這些學校的孩子們真正把第一炮打響。當然新高考帶來很多新挑戰,我希望2020年,我們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把教育改革理念理解得更清楚,方向把握得更準確,更加堅定不移地沿著改革的正確道路走下去。”